二`科學的榮譽11(1 / 3)

二`科學的榮譽11

美國“旅行者2號”星際探測器首次飛到天王星

1986年,對美國的航天事業來說,是災難性的一年。包括“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內的許多航天器的發射均告失敗,給人類太空事業的未來蒙上了一層久久不能消散的陰雲,然而,“旅行者2號”對天王星的探測獲得的巨大成功,與前麵的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天王星距地球十分遙遠,以至向地球發射秒速為30萬千米的無線電信號,也要花9個多小時。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它時,所看到的圖像總是模糊不清。1986年1月24日17時59分,經過8年的漫長歲月和48億千米的長途跋涉,“旅行者2號”橫穿距天王星赤道10707萬千米處,航行長達6個小時,仔細觀察了天王星的真實麵貌,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如此近距離地考察一顆距地球30億千米遠的天體,這還是第一次。在會合的24小時內,探測器收集的資料,是自天王星發現以來人類獲得的有關天王星資料的好幾倍。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宇航局利用一次幾百年一遇的罕見的行星排列機會“二箭四雕”,發射了“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兩顆外行星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飛過木星和土星後,完成了自己的絕大部分使命。而“旅行者2號”則利用土星的引力,改變航向並加速飛往天王星,然後再飛往海王星。迄今為止,它已拜訪了太陽係中九大行星中的四“兄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發回堪稱無價之寶的大量圖片和數據。它近距離觀測了這四顆氣狀行星、周圍的環狀物以及繞它們旋轉的複雜多變的衛星。現在,這艘孤獨勇敢的飛船距太陽1015億千米,正以56萬千米的時速奔向更遙遠的星際空間。

德國卡爾·本茨取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專利權

卡爾·本茨生於德國西部的卡爾斯魯厄,在卡爾斯魯厄讀小學直至從工業專科學校畢業。

1864年,卡爾·本茨從學校畢業後,進入卡爾斯魯厄機械工廠。1866年又進入福爾茲海姆的文基塞爾蒸汽機公司。1871年,由裏特爾投資,利用本茨的技術建立了建築五金工廠。但—心想製造發動機的本茨與裏特爾意見不合,決定離開該廠專心研究煤氣發動機。

1877年當他得知奧托四衝程發動機的專利已獲批準之後,便轉換到二衝程固定式發動機研究,並於1878年完成了第1號試製樣機。1879年,他製造完成可付諸實用的發動機。1882年,又取得了蓄電池點火方式與調速器的專利。1882年,他移居曼海姆,創建了曼海姆煤氣機公司。1883年,他被延聘到洛茲與埃斯林格爾公司,並把該公司改組成奔馳·曼海姆煤氣機公司。1884年,奧托四衝程發動機的專利中止。1886年,很快又取得了磁點火式四衝程煤氣機的專利。1885年,本茨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該發動機,並獲得好評。自此,他滿懷信心,對汽油機進行改裝,開始製造汽車。

1885年秋天,本茨在曼海姆工廠內成功地進行了實車試驗。三輪汽車專利於1886年1月29日取得,標誌著世界上第一輛汽油發動機汽車的誕生。在100年以後的1986年,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公司舉行了100周年紀念活動,邀請世界各地工程技術人員會聚一堂,歡慶百年盛典。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出版

電磁理論的集大成者是英國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量子論創立者普朗克稱讚他道:“他的名字鐫刻在經典物理學的門扉上,永放光芒。從出生地來說他屬於愛丁堡;從個性來說他屬於劍橋大學;從功績來說他屬於全世界。”

1873年2月1日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出版,這部巨著標誌著經典電磁學理論體係的形成。書中,麥克斯韋係統地總結了人類在19世紀中葉前後,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成果。從庫侖定律的發現到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建立做了全麵係統的闡述,並且進一步證明了方程組的解是惟一的,從而向人們展示了方程組是能夠完整而充分地反映電磁場的運動規律的。他指出:電磁場是物質實體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物質實體就是以太,它充滿整個空間。這部著作的地位足以與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相比肩。和擅長實驗的法拉第不同,麥克斯韋擅長理論概括數學方法。他的科學實踐再次證明,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數學方法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認識手段,特別是理論思維的一種有效形式,具有重要意義。它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簡潔精確的形式化語言、數量分析和計算的方法,以及推理手段和抽象能力。

愛因斯坦在紀念麥克斯韋誕生100周年的文章中寫道:“自從牛頓奠定理論物理學的基礎以來,物理學的公理基礎的最偉大的變革,是同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的名字永遠聯在一起的。這次革命的最大部分出自麥克斯韋。”現代美國物理學家費曼則說:“從人類曆史的漫長遠景來看,即使過一萬年後回頭來看,毫無疑問,在19世紀中發生的最有意義事件,將判定是麥克斯韋對電磁定律的發現。”

世界上首次成功預報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地震

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營口地區發生了73級強烈地震。由於地震工作者的成功預報,我國在防震減災方麵第一次取得了世界最佳效果,被世界科技界稱為“地震科學史上的奇跡”。

海城市地處遼東半島北部,隔渤海灣與山東半島遙遙相望。從地質發育上看,遠在1000多萬年以前,這兩個半島還是一個整體陸地。由於渤海灣地區受北東向和北西向的沉降作用,導致今日略呈斜十字形的渤海輪廓。地勢自北向南緩傾,海拔為20~50米。這是北東向的汕燕溝—營口斷裂、海城—金州斷裂和鴨綠江斷裂等長期活動對地貌控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