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亞想入裏昂大學,但學業太差,隻好一切從頭開始。經過刻苦努力,花了兩年時間,他才把耽誤的功課補習完。格林尼亞進了裏昂大學插班讀書。他深知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更加發奮努力學習。格林尼亞在當時著名有機化學專家巴比爾教授指導下,把老師所有的化學實驗重新做了一遍,並且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和疏忽之處。在這些平凡的實驗過程中,1901年,他發明了格氏試劑。
離家出走8年之後,格林尼亞實現了出走時留下的諾言。
雙目失明的發明家達倫
達倫(1869—1937),瑞典工程師。因在機械工程方麵的卓越貢獻,特別是發明了自動太陽閥,於191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達倫出生在瑞典的斯卡拉堡。父親是一個農場主。達倫從小就愛到農場玩那些廢舊的農用機械,越玩越靈巧,上小學時已成了爸爸的小幫手。大人修理機械時,他也在一邊跟著忙活,經常語出驚人,提出一些大人沒想到的好主意。
父親見他聰敏好學,愛玩農活,讀完小學便讓他去學習製作奶酪。達倫著迷於機械製造,他對機械原理的興趣,超過了對奶酪質量的關心。他用農場的舊轉輪製造了一台打穀機,還發明了檢測牛奶含脂量的裝置。達倫擺弄機械的熱情和解決問題的積極,也給鄰居們帶去了福音。他經常給附近的人家維修機器,名氣越來越響,遠處的農場也開始找上門來。達倫成了沒有文憑的“小工程師”。上大學期間,他被邀請參加了渦輪機和空氣壓縮機的製造。大學沒畢業,他就發明了牛奶消毒裝置和擠奶機。
成為瑞典煤氣貯存公司的總工程師後,達倫開始研究燈塔用的自動閃爍燈,成了第一個研究將乙炔用於無人管理導航航標照明的人。他把乙炔溶解於丙酮內,然後在10個大氣壓下將它壓入金屬容器中一塊多孔石棉內。容器內容納的乙炔為原來體積的100倍,並且可以控製,可以搬運,不至於因為晃動而爆炸,因而可以安全地作為海上燈塔或浮標的長效光源。他還發明了能產生閃光的閥,人們可以從其持續閃光的間隙辨認出光源。為了節省乙炔的耗量,他發明了一種自動太陽閥。這種閥可以使燈塔在太陽升起時自動熄滅,黑夜來臨時重新點燃。達倫的這些成就,使他被譽為水手和航運業的守護神。
在擔任總工程師時,達倫不顧個人安危,悉心研究煤氣的性能,終於發明了聯接煤氣貯存器的自動調節裝置,解決了煤氣貯存的難題。達倫多次冒險,終未能躲過意外,一次實驗爆炸使他身負重傷。等到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他已看不到一切光明和榮耀。他的燈塔還在海上閃爍,自己卻陷入了永遠的黑暗。雙目失明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達倫仍繼續進行研究,就像小時侯給爸爸出點子一樣,他給同行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人們尊敬地稱他為:工程師中的偉人,諾貝爾精神的化身。
一絲不苟嚴以律己的席格蒙迪
席格蒙迪(1865—1929),奧地利化學家。因在膠體化學研究上有卓越貢獻及發明了超顯微鏡,獲得1925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席格蒙迪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父母愛好音樂,期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為音樂家,可席格蒙迪的弟兄們個個聽覺都有嚴重問題。這使父母非常失望。
中學時期席格蒙迪的聽力更差了。人們對他說話必須提高聲音。這是他生理上的一大缺陷,但席格蒙迪卻使這種缺陷變成了促進他學習的有利條件。他用功沉思時,不管人們在他旁邊如何高聲說笑,他一點也不受影響。聽力缺陷培養出了他很強的專注能力。
席格蒙迪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辦事認真,從不敷衍。衣服上稍微有一點汙漬,他非脫下來洗掉不可。在學習上,他更是刻苦認真,學習成了他生活中的惟一重要的事。16歲時他就考入了維也納大學,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學生。
他認真嚴謹的性格使他在從事化學分析時獲益非淺。他特別善於觀察,有時他的實驗結果,比教授們做得還要準確。在他的談吐裏,從來沒有用過“大概”這一類的字眼。他不說模棱兩可的話,也從不做似是而非的表示。24歲時,他獲得了慕尼黑大學科學博士學位。他先在柏林化學研究院當助理研究員,後來又放棄了柏林的一切,遠赴德國東部的耶拿城,當了一名玻璃廠的化驗員。玻璃廠的化驗設備跟他的研究有著密切的聯係。在那裏,他發現黃金以極細的顆粒分散在水中形成“膠狀金”後,能夠製造出光澤像紅寶石一樣的玻璃。
固體以極微細的顆粒(大小約在幾百萬分之一米)分散在液體中的分散體係,稱為溶膠。席格蒙迪發現可以用電解的方法,分散或提取這些金屬的細微顆粒。但是怎樣能夠直接觀察膠體微粒,一直是個困難的課題。席格蒙迪終於研製出一台極精細的超顯微鏡。利用這台超顯微鏡,人們可以觀察到直徑億分之一米的任何微粒的形狀。貝侖用席格蒙迪所發明的儀器做了試驗,求證出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阿佛加德羅常數。
後來,席格蒙迪又用實驗證明,溶液的色澤與溶液的某些量化指標有關。接著他又以電解的方法闡明了怎樣保護膠體的穩定,以及怎樣破壞膠體,使微粒凝結沉澱出來。由此,他解決了生物化學、細菌學、土壤物理學上許許多多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