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探索5(2 / 3)

歐洲著名大思想家萊頓的故居就在當地。同樣是家境貧苦,沒上過學的萊頓,靠勤奮自學,創建了獨樹一幟的哲學理論。他的故事成了範德瓦爾斯的精神支撐。範德瓦爾斯的思想活躍起來。他不再羨慕那些大學生,也不再去大學徘徊。因為他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這樣,白天伴著嘈雜的印刷機,晚上遙望著萊頓大學的燈光,範德瓦爾斯一邊工作,一邊開始了艱苦的自修曆程。一位在萊頓大學當勤雜工的親戚,幫他借閱了許多大學書籍。但對於一個連中學都沒有讀過的人來說,沒有老師指導,沒有錢買參考書,自學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萊頓城中心十字街頭有一個小廣場,台階上矗立著荷蘭大畫家倫勃朗的塑像。每當壓力大時範德瓦爾斯就去瞻仰大畫家的形象。他決心要做屹立在台階上的偉大的荷蘭人,不做台階下的小石子。

經過整整10年的艱苦自學,他終於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謀到了一個小學教員的職位。但這離他的目標還太遠,不久他便放棄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以旁聽生的身份到萊頓大學學習數學。在崇尚知識的萊頓大學,他對物理產生了理性的認識,並開始了深入的研究。

1873年,36歲的範德瓦爾斯以題為《論氣態和液態的連續性》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非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即著名的範德瓦爾斯方程。由於學徒工出身的經曆,範德瓦爾斯的理論非常注重實際。相對於其他實驗工作者提出的模型和狀態方程,範德瓦爾斯方程是最實用的,他的理論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並形成了範德瓦爾斯學派。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器官移植的先導卡雷爾

卡雷爾(1873—1944),法國醫學家。由於他在血管縫合術和器官移植方麵做出的傑出貢獻,於19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卡雷爾出生在法國的裏昂附近,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孩子,從小就顯示出了文學天分。13歲便進入了裏昂大學,17歲獲學士學位後回到家鄉教中學。年紀輕輕的卡雷爾很快就成了一個挺有名望的老師,深受學生們愛戴。

一個偶然的事件改變了他的一生。一次他去探望病重的學生,彌留之際,學生深情地對他說:“做夢也想回到教室聽您講課啊,可惜我再沒有機會了。”在講台上出口成章的卡雷爾此時卻說不出一句安慰的話。學生去世後,卡雷爾十分難過。他第一次意識到,做比說更重要!這年冬天,卡雷爾回到了裏昂大學,他決定棄文從醫,從頭開始學醫。

在學習解剖學時,別人都嫌福爾馬林液氣味濃烈,躲躲閃閃,惟恐離之不遠。但卡雷爾除了上課時間,還常常利用業餘時間到解剖室去學習解剖。為了弄清人體某部分的神經分布和血管走向,他常獨自一人深更半夜地呆在解剖室,在屍體標本上反複揣摩。為了練習縫合技術,他在口袋裏裝著縫合針和紙,隻要有時間就拿出來練習。他能在一張書寫紙的正麵縫合,不讓紙的背麵露出縫線。他知道,當老師靠嘴,當醫生要靠手。他還刻苦練習外科縫合打結技術,常常將一隻手插在衣服口袋裏練習打結,他的手越練越靈活,以至能把手插進口袋,用手指在口袋裏的火柴盒內打外科結。

當時因沒有解決血管吻合的難題,人們隻是用止血帶綁紮止血,受損肌體往往因缺血發生壞疽。因為不吻合血管,器官移植時隻得將供體器官切成薄片埋入人體內,這種手術常常以失敗告終。卡雷爾選擇了血管縫合這個研究課題。許多專家都認為,將破裂的血管像縫衣服一樣縫住的想法雖好,可實際操作太難。卡雷爾設計了用於縫合的精密器械,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終於創建了一種新的血管吻合法——三線縫合法。這種血管縫合法,不僅解決了器官移植中的供血問題,還可避免血管組織殘留在血管腔內,防止形成新的血栓。卡雷爾攻下了器官移植的首要難題,為斷肢再植和器官移植手術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今天已很普及的血管吻合術正是源於卡雷爾那靈活的手指和細膩的手法。

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格林尼亞

格林尼亞(1871—1935),法國化學家。因發明了格氏試劑,對有機化學合成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於191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格林尼亞出生在法國美麗的海濱小城瑟堡市,父親經營著當地一家很有名的造船廠,家境富裕。格林尼亞從小就受到家族的溺愛,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想怎樣就怎樣。父母隻圖孩子過得快樂,從來不批評和管教孩子。

格林尼亞養成了吃喝玩樂,遊手好閑的壞習慣,任性而毫無誌向,從家裏玩到學校,根本不把學業放在心上,考試門門不及格。大家都知道格林尼亞是一個不學無術,沒出息的孩子。家庭的優越和嬌縱誤了他的青春,而無知又無聊的格林尼亞卻自命不凡。

1892年秋,已經2l歲的格林尼亞仍然整天無所事事,到處尋歡作樂。一天,瑟堡市的上流社會舉行舞會。在舞場上,他看上了坐在對麵的一位美麗姑娘,格林尼亞瀟灑地走到這位姑娘麵前,以自傲的神態邀請姑娘跳舞。他自以為是當地的精英,可以為所欲為。誰知姑娘端坐不動,流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態。一位朋友悄悄告訴他:“這是巴黎來的著名的波多麗女伯爵。”格林尼亞為之震驚,定定神,上前表示歉意。女伯爵臉上顯出鄙夷的神態說:“請快走開,離我遠一點,我最討厭像你這樣的花花公子!”

格林尼亞立刻感到無地自容,昔日的威風和傲氣蕩然無存。被當眾羞辱的他徹夜未眠,他第一次感到空虛,感到後悔,感到可怕。誰也不怨,隻怨自己不爭氣。他決心痛改前非。他給家裏留下了一封信:“請不要找我,讓我重新開始,我會戰勝自己創造出一些成績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