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探索5(1 / 3)

二`科學的探索5

農民出身的科學家盧瑟福

盧瑟福(1871—1937),新西蘭物理化學家。因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理論,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出生在新西蘭的一個偏僻小鄉村,父親是農民,母親是一位鄉村教師。兄弟姐妹一共12人,盧瑟福排行老四。這個大家庭的生計全靠父母的辛勤勞作,孩子們也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難,養成了自己動手去創造,踏踏實實做事的習慣。春種秋收都是全家出動,盧瑟福就在這種團結互助的家庭氣氛中成長起來,形成了相互協作、尊重別人的良好品質,後來被譽為“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過一個朋友”的科學家。在他的助手和學生中,先後竟有11人獲得諾貝爾獎。

小盧瑟福喜歡動手動腦,修修補補是他的拿手好戲。家裏有一個用了多年的大鍾,經常停擺,很耽誤事,大家都認為無法修理了,盧瑟福把舊鍾拆開,把每個零件做好標記,清洗了油泥,又把每一個零件調整到位。結果,大鍾走得很準了。照相機在當時是比較貴重的商品,盧瑟福買來幾個透鏡,居然製成了照相機。他自己拍攝自己衝洗,成了一個小攝影迷。盧瑟福這種自己動手的本領,對他以後的科學研究極為有用,他的工作因此總能勝人一籌。

盧瑟福10歲的時候,從母親那兒得到一本由曼徹斯特大學巴爾佛教授寫的教科書《物理學入門》,這本書不僅講述基礎物理理論,還描述了一係列簡單物理實驗過程。盧瑟福深深地被書中內容吸引,並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這本書開始把他引上研究科學的道路。

從中學到大學,他非常珍惜學校的學習環境,所以成績一直十分優秀。1895年,由於他在電學和磁學研究方麵的出色成就,獲得去英國深造的獎學金,進入了著名的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開始對原子結構的研究。他和居裏夫婦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放射性。居裏夫婦著重研究哪些元素有放射性,而盧瑟福著重研究放射線到底是什麼。

盧瑟福發現了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α、β、γ射線,並證明了其性質。後來,盧瑟福還證實了放射性不但會導致原子自然蛻變,從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而且還可以用人工的方法進行蛻變。他還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模型,指明了原子可以分割,原子結構十分複雜。他的理論對後來的物理學和化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無線通訊的發明者馬可尼

馬可尼(1874—1937),意大利物理學家。因發明無線電報,對發展無線電通訊做出的巨大貢獻,於19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馬可尼出生在意大利波隆那的一個農莊裏。生活比較富裕,但他5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把全身心的愛給了小馬可尼,還為他請了家庭教師。家裏的藏書很豐富,小馬可尼幾乎看完了家裏所有的書。15歲時,馬可尼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波隆那大學。

馬可尼喜歡物理,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讀到物理學家赫茲關於電磁波實驗的文章後,他對利用電磁波進行通訊產生了興趣。有一次,物理學教授裏奇講解了一個關於電磁波的最新實驗。講台上放了一台電磁波振蕩器,距它10米遠處放了一台檢波器。接通電源後,電磁波振蕩器冒出了火花,幾乎是同時,10米遠外的檢波器也開始閃爍。

裏奇教授關於實驗的解釋引起了馬可尼的思索,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把電磁波變成不同的信號發射出去,然後在另一端用檢波器接收下來,不用導線就可以進行信號傳輸了。

在裏奇教授的鼓勵和幫助下,馬可尼開始專心致誌於空間通訊的實驗。但是他屢屢碰壁,4年的時間未見任何成果,家裏人都有點不耐煩了,稱他為“懸在空中的思想家”。可是他並不灰心,常常為了實驗廢寢忘食。

一天晚上,馬可尼把媽媽請到樓上的實驗室裏,隻見他輕輕撳了一下按鈕,樓下客廳傳來了一陣鈴聲。母親驚異地問:“這是怎麼回事?”他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這次通訊雖然隻傳了幾米遠,但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開端。馬可尼知道,通訊的價值在於距離。一年之後,他把無線通訊的傳輸距離擴展到了一英裏以外。不滿足的馬可尼雄心勃勃地開始了更遠距離的無線通訊實驗。當時的科學見解普遍認為,電磁波是直線傳播,而地球表麵是球形的曲麵,因此遠距離無線通訊是無法實現的。馬可尼並沒有動搖自己的決心。他認為,既然電磁波是自然現象,那麼自然界中一定會有某種力量能幫助傳播電磁波。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中,馬可尼觀察到了一些未被人們發現的大氣物理現象。1901年,他在英國建設了一個高高的發射塔,他要將電磁波信號發往地平線以下的大西洋彼岸。他雖然不知道結果,但他知道科學需要試驗。他終於成功了,遙遠的大西洋彼岸收到了他的信號。幫助他傳播電磁波的,正是他推測存在的自然力量,當時尚未被人類認知的大氣電離層。

學徒工出身的物理學家範德瓦爾斯

範德瓦爾斯(1837—1923),荷蘭物理學家。因在氣態和液態方程方麵的研究,獲得了191O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範德瓦爾斯出生在荷蘭的萊頓城。父親是個普通工人,由於家境貧寒,勉強讀完了小學後,範德瓦爾斯便到一家印刷廠當了學徒。

他家附近就是萊頓大學。每天路過大學,他總要羨慕地望著那些自由自在的年輕人。範德瓦爾斯恨不得立即走進學校,與那些高談闊論的大學生結伴而行。他渴望能成為一名夾著書本的大學生,挺著胸膛,昂首闊步地走在家鄉的大街上,而不是夾著飯盒,早出晚歸的學徒工。命運的安排,對求知欲很強的範德瓦爾斯是個沉重的打擊。他躲在印刷廠的紙堆旁沉思著,自勉著,沒有向逆境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