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探索2(3 / 3)

當時大學中有一位最年輕的博士費雪,隨貝耶爾做助教。在貝耶爾的精心指導下,費雪在有機化學方麵的研究水平漸漸地超過了他。經過認真思考,貝耶爾覺得,學生超過了老師,就應該給費雪找一個更有利他發展的地方。貝耶爾堅持推薦費雪去別的學校任教。貝耶爾沒有看錯,費雪的確才能出眾,並早於貝耶爾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貝耶爾還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傳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可貴的人品。他的學生維蘭德獲1927年諾貝爾化學獎,費雪的學生瓦爾堡獲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瓦爾堡的學生克雷希斯又獲得195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可見,貝耶爾的品格和治學方法就像遺傳基因一樣被傳下去了。

傳染病學的開拓者科赫

科赫(1843—1910),德國細菌學家。因發現結核杆菌,為人類征服結核病這個惡魔奠定了基礎,獲得了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科赫出生在德國哈爾茨山區美麗的小城克勞斯塔爾。父親見多識廣,好學上進,曾擔任過普魯士政府的礦業顧問。他常常給孩子們講各地的美麗風光和趣聞。科赫從小就很喜歡跟昆蟲打交道,還搞了個自己的小小博物館。

在大學期間,科赫對巴斯德的微生物致病學說很感興趣。回到家鄉當上了鄉村醫生後,他開始了細菌學研究。他用布簾在診室隔開了一個角落,當成實驗室。30歲生日那天,夫人用全部積蓄買了一台顯微鏡送給他。從此,科赫把業餘時間都用來陪伴這台凝結著期望的顯微鏡。1876年他神奇地分離出了炭疽杆菌。人類第一次證明,某一種特定的細菌是引起某一種特定傳染病的病因。德國政府為此在柏林給他專門設立了實驗室,並配備了助手。

如虎添翼的科赫開始了肺結核病因的研究。他把結核結節製成塗片,放在高倍顯微鏡下反複觀察。他期待著找到一些應該存在著的東西,但塗片上始終沒有出現什麼異常的微生物。“會不會因與周圍物質同樣顏色,以至無法發現?”科赫決定用顏料將塗片著色。他們試驗了各種顏色,耐心細致地逐片觀察。科赫在美蘭染色的塗片上發現了一些沒見過的小亮點,這些終於亮相的小家夥讓他興奮不已。他和助手又找來柏林市內所能找到的各種人和動物的結核結節,用染色法製成塗片進行比較觀察,將這種還不為人知的細菌確定為結核杆菌。他用血清培養基獲得了純培養菌,再把這種純培養菌接種到動物身上,動物也感染了結核病。科赫成功地證實了結核杆菌是結核病的病因。

發現炭疽杆菌和結核杆菌之後,科赫還發現了霍亂弧菌,查清了它們的傳播途徑。他還發明了顯微攝影,組織切片染色,以及培養基技術。此後他又發明了結核菌素。為研究各種傳染病,他的足跡遍布非洲大陸、印度和遠東地區。他為預防和醫治瘧疾、鼠疫、傷寒、回歸熱及昏睡症等傳染病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科赫三定律”,至今仍是傳染病學的金科玉律。科赫在傳染病研究上碩果累累,創造了奇跡般的科赫現象,成了醫學史上的唯一。因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一生取得如此眾多的成就。

為了科學走上祭壇的莫瓦桑

莫瓦桑(1852—1907),法國化學家。因首次製得單質氟等一係列發明獲得1906年諾貝爾化學獎。

莫瓦桑生於法國巴黎,家中非常貧窮。莫瓦桑兒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背上書包走進學校。但是他家交不起學費,莫瓦桑隻能站在教室外麵偷聽。學生們的傲慢和對他的指指點點,未能阻礙他堅持偷學。直到12歲時他才提著簡陋的書包,衣著寒磣地走進小學,第一次坐在教室裏聽課。望著窗外的院牆,他開心地笑了。

上中學時,為減輕家庭負擔,他不得不放棄學習,到一家藥房做了學徒工。莫瓦桑邊幹邊學,又肯動腦,很快就掌握了許多藥物知識。一天,一個粗心的男人因誤食了砒霜倒在了藥房門口。老藥劑師看著痛苦的中毒者遺憾地說:“晚了,早一點來還有救,現在連上帝也無能為力了。”學徒工莫瓦桑擠在人群中大膽地說:“試試吧,隻要還能吃下藥去,也許有救”,他焦急地衝進藥房,先取下催吐藥,然後又取出一些其他的藥,配好後親手喂到中毒者的口中。隨著嘔吐,中毒者的症狀減輕了。莫瓦桑的知識救活了一個人,也喚起了他對理想的追求。

化學家弗雷米的實驗室招工時,莫瓦桑以優異成績當場被錄用。在那裏他學到了許多化學知識。兩年後,莫瓦桑轉入自然科學博物館德埃朗教授的實驗室。經過德埃朗教授熱心指導,莫瓦桑不僅取得了中學畢業證書,還獲得了自然科學學士的學位。

後來,莫瓦桑被任命為高等藥學院實驗室主任。多年來最令莫瓦桑感興趣的課題是製取單質氟。前人所有製取單質氟的實驗都失敗了,化學家戴維已經中毒,英國的諾克斯兄弟為此一死一傷,比利時的魯那特和法國的危克雷也相繼中毒身亡。氟因此被稱為“死亡元素”。莫瓦桑研究了所有相關知識,開始大膽嚐試。實驗室條件太差,曾多次中毒的莫瓦桑毫不氣餒。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終於用電解法從加入氟化鉀的氟化氫液體中得到了單質氟。

他意識到自己是在與死神較量,他更加努力地工作。1892年和1893年,他先後發明了莫氏高溫電爐和人造金剛石。他的成就轟動了整個化學界,也因此得到了190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有幸戰勝“死亡元素”,但無力戰勝死亡的莫瓦桑,獲獎後僅活了3個月,就因長期深度氟中毒不治身亡。莫瓦桑未能體驗獲獎的榮耀,卻把他的成果永遠留給了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