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恩出生在德國西裏西亞省著府布雷斯勞。父親是布雷斯勞大學醫學係解剖學和生理學教授,外公是工廠主。
玻恩成長在一個有教養的家庭裏。他常和姐姐一起去觀看父親的實驗,當父親與教師和朋友們進行談話時,他們就在一邊聽,這些談話對像中有著名的化學家、微生物學家和醫生。隨著母親的去世,家庭發生了很大變化。玻恩逐漸脫離了家庭生活。他對陌生的學校似乎不太適應,對學習也沒有多少興趣。因此在小學和中學時期,他表現得平平常常,學習成績也隻是中等水平。他經常對姐姐談起無聊的教室和乏味的老師,跟姐姐一起回憶以前的家庭氣氛。天真的玻恩感受著壓抑和沉悶,但又不知該如何往前走。他渴望著良師益友的出現。
1901年,玻恩進入大學預科學校學習。他的數學教師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教師,而且是一個聰明的實驗家,一個很善良的人,他同時還教玻恩的物理學和化學課。玻恩非常願意接近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受到他的感染,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常與另一位男生一起,協助老師做馬可尼的無線電通訊實驗。他們終於成功地把電磁波信號從一個房間傳到了另一個房間。玻恩非常興奮,激動地將消息告訴了姐姐。
父親曾告誡他在大學中應先試聽各學科的講課,一年以後再作選科的決定。大學第一年,玻恩製定了龐大的學習計劃,他的選課特別多,包括物理學、化學、動物學、哲學、邏輯學、數學和天文學。他還抽空閱讀了了許多社會科學理論,其中有馬克思和其他社會主義者的著作,還有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哲學的啟蒙教育不僅使他的思想方法開始成型,也使他的思想認識日趨深刻。
玻恩對天文學和數學尤其感興趣。著名天文學家弗蘭茲對玻恩產生了很大影響。盡管學校天文台隻有幾台老式望遠鏡,他們隻能數著大鍾的響聲,估算著十分之幾秒的時間差,但玻恩跟著弗蘭茲不僅學會了精確的計算方式,也學到了腳踏實地,基礎牢靠的治學態度。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生,華裔美國物理學家。因發現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定律,與李政道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出生在安徽懷寧。出生後不滿周歲,父親就考取了公費留學生去美國留學了。留在家裏操持家務的母親開始邊糾正他的左撇子,邊教他漢字,一年多時間學了三千多個字,左撇子卻始終無法徹底改正。
父親留學歸來,先後任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楊振寧跟父親學了許多知識。父親雖然發現了他的數學天賦,但也發現楊振寧的手工課把小雞做成了一段“藕”,動手能力有待提高。父親對於這個“似有異稟”的兒子沒有拔苗助長,而是非常注重對他進行全麵教育和素質培養。父親在與他進行數學問題的探討時,也有意識地加強他的中國文化知識教育,除了親自教讀唐詩,還在假期中請了曆史係的學生教他四書五經。學識豐富的曆史係高才生不隻教《孟子》,還給他講了許多教科書上從來沒有的曆史故事。所以中學時的楊振寧不僅可以通篇背誦古文,還對語文和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功成名就之後,他仍在為沒能從事曆史研究而深感遺憾。
16歲他隨父母遷往昆明,考入西南聯大。1945年考上公費留美生赴美。23歲的楊振寧剛剛到達紐約,就去了哥倫比亞大學,但物理係的秘書竟然沒有聽說過他要尋找的那位導師。原來,那位享有盛譽的導師此時正因為參與製造原子彈而被美國政府藏了起來。楊振寧又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結果同樣令他失望。經過長途跋涉,他終於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室裏找到了仰慕已久的物理學家——費米教授。從此,著名的費米教授成了楊振寧的老師。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致謝辭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裏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那個門究竟在哪個方向呢?”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其中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楊振寧時刻銘記著父親要他報效祖國的家訓:“有生應記國恩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