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探索2(1 / 3)

二`科學的探索2

獲諾貝爾獎最年輕的華人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生,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主要貢獻是否定了基本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定律。

李政道出生於上海。父親畢業於金陵大學,是個有頭腦的商人。母親畢業於上海啟明女子中學。

李政道從小就十分喜歡讀書,成天沉浸在書本中。隻要有書,就什麼都不顧了。一次他在上海英租界乘電車,因讀書入迷,下車時,避讓不及撞到了一個外國人身上。傲慢的外國人招來了租界上的外國巡捕,抓住了李政道。巡捕反背了李政道的雙手,竟讓那個外國人打了他一頓。那時李政道才13歲,他一輩子都沒有忘記此事所帶給他的傷痛。

他15歲時,日軍侵占了上海。兵荒馬亂,世道艱難的日子,更使父母親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所以不管現實如何混亂,他們還是下決心將李政道和他的兩個哥哥一起送到了浙江嘉興的秀州中學。李政道和小哥哥們開始了槍炮聲中的學習。隨著戰火的迫近,為了尋找安靜的書桌,父親又把他們三兄弟送到了江西贛州的聯合中學。江西的生活非常艱苦,父母親又都不在身邊,他們除了學習還要互相照料。但大後方的和平,使酷愛學習的李政道感受到了難得的安寧。他不覺得困難和不適應,隻是如饑似渴地學習著,成績非常突出。

有一天,李政道被學校訓導主任叫到了辦公室。兩個哥哥聽到消息,立即趕去相助。因為在那段大人不在的日子裏,他們幾乎就是父母,他們生怕弟弟會出問題。訓導主任和顏悅色地表揚了李政道的學習成績,並很認真地與他商量,由他來代理教低年級的數學和物理。原來,李政道剛到學校不久,他的學習表現就成為佳話,傳遍學校。就這樣,李政道走上了中學的講台。他以自己初學時的感覺,反複從不同的角度來講授概念和習題,淺顯易懂,同學們很喜愛這位小老師。兩個哥哥離開江西後,他仍然在學校堅持著教和學。

1943年,17歲的李政道離開江西,準備報考遷到貴陽的浙江大學。一路上他主要靠步行,衣食全無保障,又遇瘟疫流行,曆經艱辛,沒有小學和中學文憑的李政道,終於以同等學曆的資格考取了浙江大學物理係。由於日軍的入侵,他又輾轉到了西南聯合大學。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時,遇到了西南聯大的校友楊振寧,兩人共同開啟了華人通向諾貝爾獎的大門。

從課外閱讀到製造原子彈的賽格雷

塞格雷(1905—1989),意大利裔美國物理學家。因證明了反質子的存在,與張伯倫共同獲得了195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塞格雷出生在意大利蒂沃利市。父母親都是猶太人,叔叔、伯伯都是意大利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當他出生時,兩個哥哥已經讀大學了。

兩個哥哥對小弟弟非常疼愛和關照,時時地幫助他,啟發他,熱心地帶他玩,耐心地教他學。所以塞格雷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哥哥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各種學習用具。他有意無意經常聽到的也是哥哥們關於專業的討論。與哥哥的這些交往對塞格雷日後的學習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叔叔伯伯也經常帶他去參觀實驗室,並且送給小塞格雷許許多多的專業書籍。

塞格雷五六歲時開始認字,他的啟蒙讀物大都是一些科學方麵的書籍,如《趣味科學》之類的科普雜誌。他7歲時有一本學習筆記本,封麵上端端正正地寫著“物理”,筆記裏用孩子的口吻描述了他所做的簡單的物理實驗。

由於兄弟年齡的差距和學者家庭的氛圍,塞格雷從小就被成人教育和科學信息包圍,使他很快就蛻去了幼稚和天真,顯得老成起來。命運注定了他的小科學家的生活道路和被科技之光感召的人生目標。在他12歲時,戰爭迫使他們全家遷往羅馬。進入中學的塞格雷感到課堂學習非常枯燥,因此常常會帶一些他覺得有趣的課外書到學校去。他特別喜歡看幾何書,覺得做起習題來就像玩拚字遊戲一樣有趣。為了能看懂科學原著,他還自學了英語、德語,在那些無聊課上,他悄悄讀完了格拉澤、布魯柯著的《光》,鮑勃德著的《初等天文學》,麥克斯韋著的《熱學》和雷卡的《量子論》,他甚至還讀了很時髦的關於相對論的書。雖然這些書不一定都能讀懂,但他還是津津有味地連猜帶讀。這些課外閱讀的確使他長進不少。後來他自己寫了一本書,名叫《當我長大時》,他在其中忘情地寫道:“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名物理化學家,於30歲時在自己實驗室的爆炸中死去。”

高中畢業後,塞格雷考入羅馬大學工程係,有幸結識了著名物理學家費米。1938年,塞格雷到了美國,參加了費米主持的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

發現DNA結構的科學家沃森

沃森1928年生,美國生物化學家。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獲得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沃森出生在美國芝加哥,父親是一個商場裏的收銀員,母親在芝加哥大學裏做秘書工作。父親喜歡小動物,特別是鳥類,家裏有許多鳥的標本和各種各樣關於鳥類的書籍。

閑暇時,父親常常帶小沃森出去,傾聽鳥兒歌唱,觀察鳥兒的習性。在觀察中,沃森產生了許多疑問:鳥兒為什麼秋去春來?鳥兒怎麼學會做窩的?這些有趣的現象引起了小沃森強烈的興趣。鳥兒的這些本領究竟是生下來就有的還是後來學會的,他們為什麼會有這些習性,他經常與爸爸媽媽就這些問題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