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探索1(1 / 3)

二`科學的探索1

開辟實驗遺傳學新領域的繆勒

繆勒(1890—1967),美國遺傳學家。因發現輻射能使果蠅基因發生突變,為實驗遺傳學開辟了新的領域,194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繆勒出生在美國紐約。父親曾在德國學習法律,後來返回美國經營祖傳的一家五金店,但父親不善經商,店裏的收入實在難以維持家裏必需的開支。整個家庭始終處於破產的邊緣。

雖然家裏生活不富裕,但父親卻很注意培養繆勒對大自然的興趣。周末他經常帶繆勒去鄉下遊玩,假期時讓繆勒沿哈得遜河旅行,還經常去參觀博物館。

8歲那年,父親帶繆勒去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參觀。博物館裏陳列的許多馬足標本展示了馬足如何進化成馬蹄的過程,這給小繆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明白了動物的器官和組織是怎樣經過自然選擇淘汰,逐漸發生變異的。後來,一個想法不時地在他腦海裏浮現:既然自然界能發生進化過程,那麼人類最終應該能控製這個過程,並使其逐漸地為人類服務。

繆勒一直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童年時代他很喜歡收集各種昆蟲和植物的標本,並且把這些標本仔仔細細地分類保存起來。在中學時期,他則做了大量的生物學筆記,詳細地描述了蚱蜢、蜜蜂、蝴蝶、小龍蝦和青蛙等小動物的身體結構和器官功能。他為了使學習效率更高,動了不少腦筋。因為要記大量的筆記,所以他專門為自己創造了一套速記符號。他將速記符號編輯成冊,在小冊子的說明中寫道:“我構造了它們,然後學會使用它們,慢慢地,但一定要紮紮實實地學會。我發現非常容易學,而且非常有幫助。”顯然,他的這些學習竅門增加了他吸收新知識的能力。

繆勒除了喜歡生物學以外,對天文學也很熱愛。上中學時,他幫助學校成立了紐約市第一個中學生科學俱樂部,並且發表了《比空氣重的飛行》和《火星》的演講。

繆勒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在威爾遜教授的指導下進行遺傳學的研究。威爾遜教授在染色體對遺傳的影響方麵很有造詣,他很注意引導繆勒用遺傳學的觀點來解釋生物學問題。繆勒在得克薩斯大學任教後,開始了在遺傳學領域孜孜不倦的探索。

確認酶的性質的薩姆納

薩姆納(1887—1955),美國化學家。因分離並提純了酶,並首次確認了酶的蛋白質特性,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薩姆納出生在美國麻省甘敦城。家境富裕,親人們都希望他學業有成,出人頭地,走做官的道路。

然而,薩姆納在學習上成績平平,除了物理和化學外,其他科目一點引不起他的興趣。在生活上,他特別喜歡玩獵槍,到野外打獵是薩姆納最喜愛的項目。因家庭條件優越,他經常邀上一幫同學外出打獵。薩姆納槍法準,待人隨和,同學們都愛同他一道去野外打獵玩耍。17歲那年,打獵時一個同學的獵槍走火,擊中了他的左臂。醫生不得不切除了薩姆納的左前臂。麵對突如其來的殘酷打擊,薩姆納的情緒一落千丈,幾乎失去生活的勇氣。待他冷靜下來後,他決心麵對現實,努力去走自己的路。

從此,薩姆納開始試著用右手去做每一件事,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一個個難關。他堅持打網球、滑雪溜冰等,進行各種技巧和耐力的訓練,以磨練意誌,增強體質。靠堅強的毅力,薩姆納考入了他心儀已久的哈佛大學化學專業。

為了向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福林求教,薩姆納辭去麻省瓦西斯特工學院的職務,來到康奈爾大學。當獨臂薩姆納出現在福林教授麵前時,福林教授感到驚訝。他壓根兒也不曾想到,薩姆納竟是一個殘疾人。福林教授心想,化學研究離不開實驗,而薩姆納的手……

想到此,福林教授非常遺憾,又非常婉轉地對薩姆納說:“我想,你還是改學法律吧。薩姆納,因為……”

薩姆納毫無退卻的意思,他堅決地對福林教授說:“不!我一定要攻讀生物化學。福林教授,請答應我的請求吧。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福林教授最終留下了薩姆納。

那時候,有關酶的研究領域,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薩姆納以驚人的毅力,頑強不屈地進行艱難的實驗。

1926年,薩姆納首次通過實驗方法,提取到尿素酶。與此同時,薩姆納還發現酶可以結晶,並闡明酶的本質是蛋白質。這些成就,在化學、生物學及醫學方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提取純尿素酶之後,薩姆納又先後提取了輔酶、臘氧化酶和蔗糖酶。人稱這三個酶為“三大工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