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修複一共有十二道工序,清洗、拆除、除鏽、矯型、焊接、翻模、鑄銅、刻紋、配缺、補色、打磨、做鏽等。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青銅器的修複工作無需使用全套工序。
春秋交龍紋鑑,它不僅是張春君成為青銅器修複師以來,碰上的難度最高的青銅器文物,也是魔都博物館唯一一件用足了整整一十二道工序的文物。
盡管張春君靈光一現,發明了多力點加壓式矯形器,解決了器壁極薄、鏽蝕嚴重的交龍紋鑑矯形問題,但仍然還有重重困難在修複之路上等待著他去攻克。
就比如交龍紋鑑器身有一些地方有缺損,就必須補缺。簡單一點的,用銅皮補上去,外麵罩一層環氧樹脂,環氧樹脂上可以著色、補花紋。
而考究一點的,就要到金屬加工廠去專門鑄造一塊銅,可是一般廠家誰肯做這種小事啊,一個大鍋爐,隻煉這麼小一塊銅?
本錢都要虧到姥姥家裏去了。
無奈之下,張春君隻好趁著休息日,到外地去找那些小加工廠,一家一家地問過去。這種活兒也並不是什麼加工廠都能做的,還得找到合適又願意做的小廠才行。
而且即便找到了符合條件,又願意承接這種小活兒的加工廠,也不可能一次就能做到剛剛好合適的,有時候還得返廠重來。
這一來二去,光是為了配缺,就足足花了一兩年時間。
就靠這麼一點一點地磨下去,張春君最後還是將這件交龍紋鑑給修複了——從當初牛建東在香江古玩街淘到了這件青銅器文物,並將它帶回了魔都博物館,直到如今張春君將它修複,已經整整過去了一十六年。
張春君也在這一十六年的過程當中,變成了魔都博物館青銅器修複室裏的“元老”級人物。
當初跟他一起進入青銅器修複室裏學藝的,還有另外三人,他們三人早已經辭職出國闖蕩去了,甚至還都改了行,隻有張春君一直留在修複室裏埋頭苦苦鑽研修複技術,如今也已成為了青銅器修複專家。
……
“看”到這裏,向南緩緩回過神來,短短的幾分鍾時間,他全程“旁觀”了張春君一十六年的青銅器修複生涯,這當中不僅僅有春秋交龍紋鑑的修複過程,還有“吳王夫差鑑”、“晉侯蛙魚紋匜盤”等數百件青銅器的修複過程,可謂是收獲頗豐。
事實上,雖然說修複春秋交龍紋鑑耗費了十六年時間,但在前麵的十多年時間裏,張春君自知自身技術不夠,而且當時的修複工具也不足以解決交龍紋鑑存在的問題,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時機。
既要磨練自己的修複技術,也要等待日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希望能湧現出新的修複工具來。
因此,真正修複春秋交龍紋鑑,也就是最後的兩三年時間。
話是這麼說,可一件文物要修複兩三年時間,其實也挺嚇人的,一般的人還真未必能熬得住,更別說新聞裏說的十六年了。
感慨了一陣,向南繼續朝青銅館裏麵走去,看到了一頭牛——確切地說,應該是一件被鑄造成耕牛造型的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