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渾源彝器 (第一更)(2 / 2)

這件牛形青銅器,是春秋晚期的犧尊。

犧尊是青銅器中器形頗為奇特的一件作品。

牛腹中空,牛頸和背脊上有三個孔,中間的一個孔裏麵套有一個鍋形器,這個鍋形器是可以取出來的,出土時鍋上原本應該有蓋子,但如今已經不知道丟失到哪裏去了。

從犧尊的結構上來看,這是一件兼可溫酒的容酒器:牛背上的鍋形器可以容酒,牛頸及背上的空穴可以注水於尊腹以溫酒。

這種特殊構造的商周青銅器,到目前為止僅見此一例。

犧尊的整體形態穩重,四足短矮,並不完全類似於真牛,但牛首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保持了真實感,使整個器物並不因為牛足過矮而給人以形象不合理的感覺,堪稱藝術造型與實物器用的完美結合。

最引人注目的是,牛鼻上還有一個索狀圓環。這證明早在春秋晚期,中國的馴牛技術已發展出以繩穿牛鼻的方法了。

據《周禮·春官·司尊彝》記載:“春祠、夏禴([yuè])、祼用雞彝([yí])、鳥彝,皆有舟,其朝踐用兩獻(犧)尊,其再獻用兩象尊,皆有罍([léi]),諸臣之所昨也”,即在進行“春祠、夏禴、祼”等重大禮儀活動中都要用到犧尊。

詩經《魯頌·閟([bì])宮》中描寫魯僖公為新建的宗廟進行祭祀時,稱:“白牡騂([xīng])剛,犧尊將將”,使用純白和赤色的牛以及高大的犧尊獻祭,其場麵極為莊重恢弘。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這件紋飾精美的牛形青銅酒器,實際上是一件珍貴的禮器。

向南將頭靠近展櫃,仔細鑒賞這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銘牌上的說明文字介紹說,這是渾源彝器。

事實上,包括犧尊在內,魔都博物館館藏之中,一共有12件渾源彝器,是魔都博物館的鎮館重寶。

“彝”,是古代先民用於盛酒的器具,也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它是北宋以來金石學中,華夏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以概括青銅器的功用特點。

渾源,則是晉省境內的一個小縣城,因桑幹河的支流渾河發源於此而得名。

1923年2月,渾源縣下轄的李峪村的農民高大富等人偶然發現了幾十件青銅器,這批器物器類豐富,造型獨特,紋飾精美,一時轟動海內,被稱為“渾源彝器”。

那麼問題來了——

這些出土於晉省境內的渾源彝器,為何會千裏迢迢“來”到魔都博物館?

出土時的幾十件春秋晚期青銅重寶,在魔都隻有犧尊在內的12件,剩下的又去了哪裏?

是被這些渾源彝器的發現者高大富私下交易給古董商了,還是另有隱情?

向南右眼睫毛微顫,“時光回溯之眼”再次開啟……

https://8./book/50515/488821492.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