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千秋竟不還(4)(2 / 2)

然而此時的吳國,昔日中流砥柱的將帥能臣死的死,逃的逃,剩下這些早已被越國收買腐蝕得沒了鬥誌,就算伯嚭求和退兵,保住一時,卻也無法改變朝中消沉低落的氛圍。

隻是伯嚭沒想到,夫差會重新啟用孫奕之,雖然隻給了他左軍剩下的殘兵敗將,但孫家的人,隻要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便可拉起一支雄師,他心中清楚孫奕之對他的憎惡,自是不願孫家東山再起,便指使手下先扣了他們的糧草,結果卻招來這麼一場禍事。

如今伯嚭曉得厲害,哪裏還敢再招惹孫奕之,左軍得了糧草,又接回了那些老兵,有了這些人和糧草,左軍總算能維持下去,一邊收攏著前番逃散幸存的吳兵,一邊重新整軍,開始慢慢恢複元氣。

仿佛那場幾乎毀滅了吳國的戰爭已成為過去,姑蘇漸漸恢複了往日的繁華,官員們見夫差並未追究他們失守之責,亦無進取之心,大多時候倒是待在後宮中,守著那位多病的寵妃。

在一個大夫上書請求將所有越女貶罰出宮,甚至幹脆斬草除根,以免再生事端,給越人為間做隙,禍亂朝政,夫差忽然動怒,竟將這個大夫關入木籠之中,罰站在宮門前足足三日,此人險些送命不說,還被貶為平民,流放千裏之外,終身不得回姑蘇。

如此一來,再無人敢說西施的不是,那些險被處死的越女們又出現在官員們的後宅之中,對於他們來說,越王如今得了那麼多好處,又揚眉吐氣,也算是報了昔日為奴之仇,然吳越之間如今依然實力相當,也許依然會如這數百年以來互相征戰不斷,卻又誰也奈何不得誰。

前朝後宮,都進入一個沉寂的時期,猶如一灘死水,平靜無波,誰也不知道,下麵蘊藏著怎樣的風浪。

然而,次年春天開始,吳國上下便開始人心惶惶,被毒水浸泡過的萬千良田,經過一冬的養護,開春後,依然寸草不生,哪怕最好的糧種灑下,也不見半顆出芽。而新墾的田地多為原來的貧瘠之地,便是能種,也無法養活當前的人口,本就是青黃不接之際,眼看著這一年都沒了收成,百姓們惶恐之下,便陸陸續續有人開始逃亡。

這種情況,便是孫奕之有三頭六臂,也無法解決。

他已經想盡辦法,讓司時久從衛魯宋等國收購糧食,可如今正是糧荒之際,就算有錢也買不到多少糧食,他連自己軍中的士卒都隻能保證一日兩餐,一幹一稀,又怎能變出更多糧食來救濟百姓?

他隻能一邊安排士兵在練兵之餘開荒墾田,一邊盡可能地從逃難的百姓中收攏一些青壯入營,其餘老弱,便讓華宏等人安排送往北方諸國。

宋魯等國俱以仁義著稱,逃荒的難民若是去了,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留在吳國,待到存糧耗盡,便隻有等死一途。

此間越國也發起過幾次進攻,孫奕之都命人固守城池,拒不出戰,越軍雖有戰船利劍,卻也奈何不得,隻能將附近的村落田野劫掠一空,便退了回去。

如此苦苦支撐了幾年,吳國尚未恢複元氣,西邊又傳來烽火,楚國興兵來犯,一日百裏,已連下十城。

吳王派人傳令給孫奕之,命他帶領左軍前去抵禦楚軍,卻被孫奕之斷然拒絕。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孫奕之麵色冷峻,便是對著蘇詡也毫無表情。

蘇詡治好了西施之後,並未再入軍營行醫,而是入朝為官,作為蘇家這一代最出色的子弟,很快便升任上大夫,夫差讓他來傳命,其中深意,孫奕之不問便知。

“楚國來勢洶洶,卻未必能久。可我一旦離開此地,越國再次來犯,又有何人能擋?”

蘇詡歎了口氣,說道:“可你在此守了幾年,從未出城一戰,朝中已有不少人上奏大王,說你消極怠戰,根本不敢與越人一戰,懇請大王換將……”

孫奕之冷笑一聲,瞥了他一眼,反問道:“難道大王還有將可換?”

蘇詡被他頂得一噎,他何嚐不知,這幾年來,朝中武將凋零,哪怕是昔日的公孫氏和王孫氏,都派不出一個可用之人,若非如此,夫差又怎會忍了孫奕之這麼些年,直到如今,才提出調防之說。

半響無語,他還是忍不住說道:“這邊反正是守城,你便讓副將代守又有何妨?楚人素來凶蠻,你若不去,邊將抵擋不住,受苦的,還不是萬千百姓?”

說到底,他們算定了他,終究還是舍不得吳國,舍不得吳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