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千秋竟不還(3)(1 / 2)

正如蘇詡所料,孫奕之別無選擇。

他本就放不下吳國之事,哪怕曾經對夫差恨過怨過,可畢竟吳國的百姓無辜,那些將士們更是不該為君王的一時意氣便冤死在外,那些都是他父祖這些年來辛辛苦苦訓練出的好兵,就這樣一批批地被斷送在錯誤的指揮下,叫他如何能不心痛?

這片土地上,他的父祖、兄弟、朋友、同袍們,灑下無數熱血,縱使他曾想過離開,自此逍遙江湖間,可真的到了這一天,還是忍不住趕了回來。

隻是他還是過於樂觀,以為自己隻要努力,便可力挽狂瀾,可等他到了夫差交給他的左軍之中,與留在軍中的胥門巢副將公孫仲驗過兵符辦完交接之後,才知道自己接手了怎樣一個爛攤子。

昔日的左軍,正軍一萬,輔兵兩萬,戰車三百,戰馬過千,全軍白袍白甲,乃是一支赫赫有名的白袍軍,原本的主帥便是乾辰,其戰績累累,出征之時,時常有敵軍遠遠看到這支白袍軍頭戴的白色羽翎時,不是望風而逃,便是棄甲而降。

然而自從乾辰當初為孫家之事頂撞了夫差,被下獄受刑,險些死在獄中,後來被孫奕之救出之後,便隱居於無名島上,這白袍左軍便歸於胥門巢麾下。

饒是如此,在艾陵一戰之中,白袍軍亦取得赫赫戰功,方能成為此次黃池之會跟著夫差北上的三軍之一。

隻是誰也沒想到,連麵對強如齊晉這等百年強兵都無懼無畏的白袍軍,會慘敗於區區數千越軍之手,敗得如此之慘,連昔日的三成兵力都未能保住。

孫奕之原本以為,剩下的這三千人,當時沙場血戰後留下的精英老兵,可等他到了營地一看,方才知道,這名義上的三千殘兵,實際上根本連一半都沒有,而麵前這些老弱傷殘,若非別無生路,也不會留下。

他這才知道,昔日的白袍正軍,已然全軍覆滅,就連剩下的這些人,也不過是無路可去的輔兵,等著他來,壓根不是想請他練兵重整旗鼓,隻是將這些已然無用的包袱丟給了他,他們的生死饑飽,就這樣一下子砸在了他的肩上,根本不容推托。

孫奕之險些氣得嘔血,可看著這些眼巴巴等著他救濟的老兵,又說不出拒絕之言,也隻能長歎一聲,命司時久去安排糧草,先讓這些餓了幾日的將士們吃飽喝足,再重新選兵調將。

這些事看似簡單,可辦起來卻格外麻煩。

三軍本屬吳國正軍,司馬之下,三卿所領,正帥為上將軍,這糧餉自然也是出自國庫。可如今吳國的國庫糧草,被越軍在攻破姑蘇時,便已劫掠一空,城中官員損失慘重,自然要先行救濟,而這些敗軍之將,在那些官員眼中,本就是戴罪之身,哪裏有資格來申請糧草。

甚至在他們眼中,正是因為軍事糜敗,才讓越軍長驅直入,攻破姑蘇,害得他們家破人亡,這斷糧幾日,亦不過是小懲大誡,算不得什麼。

可在孫奕之眼中,這衣食二字,卻是第一等大事。所謂良將不差餓兵,他若是連飯都無法讓手下吃飽,又如何能讓他們去接受嚴苛的訓練,麵對血腥的沙場?

他既然接手了這支殘軍,那便絕不容許在糧草供應上再虧了這些死裏逃生的老兵們。哪怕日後這些人或許也無法重回沙場,他也要先保住他們的性命,以緩解心中的愧疚之情。

這幾日來,他無一日能安然入睡,每每在噩夢中醒來,不是看到太子友血濺三尺,便是看到三萬吳兵全軍覆滅,血流成河的慘狀。

就連青青在旁,都無法安撫住他被噩夢困擾的痛苦。

他甚至在反省,在後悔,若是當初他亦能忍辱負重,接受夫差赦免重回軍中,能不能避免如今的悲劇?或許有他在身邊,太子友便不會孤立無援,血戰致死,還要受勾踐那般折辱,而那數萬吳兵,也不至於被越軍設計殲滅,死不瞑目。

青青亦是無可奈何,他這幾日在軍中沒日沒夜的忙碌,整個人都迅速地瘦了下來,原本就內傷未愈,如今更是憔悴不堪,看得她心疼不已,卻又無法勸服他。

他後悔,她更是後悔。

早知讓他重回軍中,會變成這樣,她還真不如當初就堅持一下,帶他離開吳國,自此隱居玄宮,一家人練劍修書,再不管這天下之事,哪裏會有如今之痛苦糾結。

司時久去了三日,紅著眼,帶著不足一千人的糧草回來,一頭就跪倒在孫奕之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