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城隍行
說起城隍鎮,我最早知曉的還是在孩童時代,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吧。記得那時不叫“城隍鎮”,而是喚作“永紅公社”,一個打著時代烙印的名字。
有一回假期,我和堂弟乘著四叔公開的汽車到城隍去,好像是到當時的永紅中學去辦事吧,時間久了記不大清楚了。但我對那時從石南到城隍的路況記憶猶新,那是一條沙泥馬路,車輛一過,滾滾泥塵就會飛揚起來,簡直是遮天蔽日,連前邊的路都看不清!
可二十多年過去,如今的城隍可是大變樣。別的不說,光說交通就十分便利。寬敞平坦的省道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南去可通欽州、北海、南寧,北行可往玉林、柳州、桂林。
自從早年城隍鎮開發了鹿峰山龍泉洞之後,我又去過好幾回城隍;有一次,為了尋找影視拍攝外景,也到城隍走了一遭;特別是有一年上南寧辦差,經常路過城隍,從橫縣上高速赴邕。可是,每一次對城隍的了解卻隻是浮光掠影的,沒有去作更深的探究。
想不到今年三月初,我應邀出席了在鹿峰山景區隆重舉行的大型油畫《城隍圖》首稿推介會,讓我對城隍有了一種重新認識的感覺,那裏豐厚的人文文化深深地震撼了我。
讀過《李宗仁回憶錄》的讀者一定不會忘記,這位叱吒風雲的曆史人物,年青時代曾發生過“連升三級”的故事,李宗仁一年之內由營長而幫統而統領,後升任邊防軍司令。這個流傳廣泛的故事,就發生在玉林,發生在城隍鎮。據悉李宗仁曾兩次屯兵城隍,“這一帶是當時著名的六萬大山匪穴的邊緣。當地民團常有被土匪襲擊繳械事情,我們來此亦負有剿匪的任務。”(摘自《李宗仁回憶錄》)的確,當時李宗仁率何武、伍廷揚等部屬積極剿匪、造福一方百姓所留下的佳話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眼下李宗仁先生的傳奇經曆已走進了大型油畫《城隍圖》之中。而這幅畫作的創作者就是我的老師覃德華先生。我在玉林城裏讀中學時,就認識他,並不時和幾個同窗好友到他的畫室去,欣賞他那頗有個人風格的畫作。多年之後,覃先生已走出城隍,走出玉林,遊曆祖國大江南北,後定居廣州。所到之處,他獨創的田園派畫風無不引起人們的關注。其大型油畫《江山多嬌圖》就得到藝術大師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女士的命名並題辭。從中央到地方的不少媒體都對其作過報道。
覃德華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他個子不高,可非常健談,活力才足,興來時還會手舞足蹈,常常讓人感受到他那豪爽坦率而又詼諧風趣的藝術家風采!作為土生土長的城隍人,覃先生一直有著一股濃濃的故鄉情結,在他的畫筆下,就不是時閃現著故鄉的影子。我曾有幸欣賞過他的不少畫作,其中有兩幅令我印象尤深:一幅是《畫家與故土》,作者置身畫中,感受著家鄉山水的美麗;一幅是《龍潭關》,畫家通過大膽而又浪漫的想象,再現城隍昔日的古鎮風采。然而,要像今次這樣能夠集中展現城隍濃厚曆史文化的作品,當推日前已經完成鋼筆首稿的《城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