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都看的明白,奧斯曼帝國之所以快速衰落,根本原因當然是各種製度都趕不上時代所致,但如此快速,直接原因卻是一次一次卷入不該卷入的大國戰爭。
每一次戰敗,奧斯曼帝國身上的肉都要被刮走一大塊,即便勝利了,都可能損失慘重。
上次奧斯曼帝國受到普魯士、奧地利蠱惑,三國跟俄國進行了一場長達數年的戰爭,奧斯曼軍隊在毛奇的統帥下,打的有聲有色。俄國也在三國聯合打擊下,瀕臨崩潰。
可是當各國都精疲力盡,女沙皇竊取了俄國政權,非但沒有退出戰爭,反而借助中國的支持,向普魯士、奧地利都割讓了大片領土,但卻不肯對奧斯曼帝國讓步。
而奧斯曼帝國跟普魯士、奧地利之間的攻守同盟,得到的隻是對方一句無力繼續戰爭的回答,在取得勝利成果的前夕,被貪婪狡詐的獅子踢出了獅群。
之後奧斯曼帝國,主力被俄軍圍困在黑海,狡詐的中國皇子統治的希臘,趁機奪取了保加利亞和馬其頓。奧斯曼帝國非但沒從這場付出巨大損失,並且表現出了最佳戰鬥能力的情況下,再次被人割走了一塊肉。
奧斯曼的例子就在眼前,埃及完全不相信大國的保證和承諾,作為弱者,隨時都有可能被出賣,獅子的信用,獅子的良知,都隻會給同為獅子的夥伴展現,綿羊在他們眼裏,隻能是食物。
埃及可以輕易向英法宣戰,然後宣布凍結英法資產,這都是合乎國際公法的,但能否真的得到這些資產,那就得看戰爭的結果了。如果英法勝利了,埃及會被慘無人道的報複,即便英法失敗了,他們要重新拿回這些資產,埃及給還是不給,不給英法萬一找機會尋仇,中國人到時候是保護埃及呢,還是借機從埃及身上割肉?所以即便勝利了,埃及可能最後還是要被迫將這些資產歸還英法,那時候伊斯梅爾會被民族主義者撕成碎片。
埃及參戰,怎麼看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伊斯梅爾可不是奧斯曼君主,他跟他的祖先一樣是一隻狡猾的狐狸,更願意在列強忙於戰爭的時候,悄聲發大財。能買下英法資產,這是最保險的做法。
所以伊斯梅爾表示,埃及希望中立的態度。
但是很可惜,中國人雖然較為好話,但那也隻是在沒有必要的情況,相對脾氣較好。
可牽扯到自己厲害的時候,中國政府的外交官或許還容易通融,可歐洲公司這種噬骨吸髓的軍事商業聯合體可不會客氣。
歐洲公司代表直接告訴伊斯梅爾,如果埃及一定要保持中立的話,那麼希望埃及能夠開放國土,不要對中國軍隊的進入做出不友好的舉動。
有一個比利時事件!
伊斯梅爾馬上反應過來,中國人打算取道埃及進攻歐洲勢力了。
他很快判斷出,中國人要對北非動手。
很顯然在海路無法突破的情況下,中國人打算從陸地動手了,那麼埃及就是必經之地,就像比利時的位置一樣。現在比利時被德國占領,戰後會不會恢複比利時的獨立,誰都不敢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