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節 謹慎的埃及(2 / 2)

由於已經無法從運河收入中直接得到財政收入,所得都被用來償還債務,關稅也基本上被三國拿走,這讓伊斯梅爾即排斥歐洲公司,又排斥英法,經濟困難,加上數代君主的現代化改革,埃及新生的民族主義者排外情緒高漲。

要求收回運河,收回海關,收回鐵路,收回礦產。這時候伊斯梅爾反而害怕了,收回這些東西他也想啊,可真這麼幹了,估計埃及就完蛋了。落後國家的尷尬就在於此,不發展,死路一條,發展了,矛盾激化。除非咬牙一口氣衝上先進國家陣營,一個停頓,就是萬劫不複。要麼是因為發展,點燃了矛盾,社會崩潰,陷入長期的暴動和混亂之中,非洲大多數國家和阿拉柏國家後來就落入這樣的困境。要麼是停頓之後,再也積攢不起力量,陷入了長期停滯之中,阿根廷、菲律賓等南美和東南亞國家就是這樣,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上不下。

由於伊斯梅爾不敢跟世界三大列強同時叫板,反倒是讓他改革中培養出來的民族精英,開始對他不滿,將埃及的貧弱歸因於伊斯梅爾的軟弱上來。

大革命的思想是一把雙刃劍,激發出來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是改革的動力,同時過於強烈的民族情緒和愛國情緒,卻失去了理性,傷人傷己。

伊斯梅爾這幾年隻能不斷的壓製民族運動,對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憂慮不已,同時采取加強宗教信仰的方式,希望通過共同的回教精神,團結所有民族。

這種情況,直到德法開戰之後,終於得到了改觀。就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一樣,德法戰爭爆發之後,英法商品無力繼續傾銷埃及市場,英法資本也無力繼續入侵埃及,甚至開始從埃及撤退,廉價變賣了大量資產。

於是一直苟延殘喘的埃及紡織工業得到了喘息之機,不但完全獨占了一個過去被英法壟斷,開辟出來的市場,甚至由於英法陷入戰爭之中,埃及產品都可以出口歐洲。諸如基於埃及棉花的紡紗、紡織工業,加工埃及麥的麵粉加工業,開始蓬勃發展。

這其實也不僅僅是埃及獨有的機會,沒有參戰的國家,都能享用這個歐洲資本和商品退出,留下的市場空間。隻是埃及近水樓台,加上有一定基礎,發展的格外快速。戰爭打了一年,埃及迅速成為世界上排名靠前的機器進口大國。

經濟迅速發展,財政也大大改善,加上英法陷入戰爭,英鎊和法郎大幅度貶值,以英鎊和法郎計價的債務,大大的縮水,英鎊暫時還算穩定,可法郎因為已經進入了印鈔注水階段,在國際市場上,法郎紙幣大幅度貶值,埃及利用改善的財政,收購這些廉價法郎,償還了大量外債。

按照這種速度,埃及財政顧問認為,埃及有可能在兩年內償清法國債務,三年內償清英國債務。

可英法兩國依然掌握著埃及帝國境內大量的固定資產,鐵路、礦山,甚至港口,這些固定資產可不會縮水,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英法是願意變賣這些資產的,但問題是埃及買不起。

唯一能提供財政支持的是歐洲公司,但中國也參戰了,幫主埃及收購這些英法資產,相當於為英法募集戰爭經費,歐洲公司這種有立場的大公司,是不敢這麼做的,盡管沒有任何法律限製,可他們是聚光燈下的特殊公司,引起輿論攻擊的損失,遠超給埃及放貸的收益。

因此主要鐵路和礦產依然掌握在英法手裏。

終於在皇太子批準水師製定的海陸推進方案之後,歐洲公司給埃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對英法宣戰,然後凍結甚至強行沒收英法資產。

老實,埃及很心動,但伊斯梅爾卻沒有馬上答應。

阿裏家族的人都十分謹慎,這也是為什麼阿裏家族能夠崛起,而奧斯曼帝國卻衰落了,因為阿裏十分善於對列強妥協。阿裏如此,能出埃及是歐洲國家的伊斯梅爾,同樣如此。

如果能通過宣戰,沒收英法資產自然好,可大國戰爭這是獅子的遊戲,伊斯梅爾清楚,埃及雖然借助機緣,國土龐大,人口眾多,但卻隻是一頭虛弱的肥羊。獅子打架的獵場上,他們躲得越遠越好。

奧斯曼帝國就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