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節 北非戰役(2 / 2)

海軍決定一步步縮短這個打擊距離,讓海戰之後的水師艦隊和士兵可以就近停靠,休整之後繼續作戰。

正麵攻占馬耳他、西西裏島這樣的海島,難度太大。必須完全依靠水師的力量,目前看來不現實。

可是地中海是一個歐亞非大陸圍起來的封閉海域,在歐洲無法找到突破口,可是非洲可以。英國人奪取了西西裏島之後,就輕易封閉了墨西拿海峽,現在中國要到西地中海,就必須通過突尼斯海峽,而馬耳他就卡在突尼斯海峽的入口。

馬耳他不容易攻占,可是突尼斯就容易多了。從非洲沿海一路打過去,海陸夾擊,水師認為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突尼斯曾經被法國和埃及阿裏王朝激烈競爭,實力強勁的法國最終勝利,當年跟中國結盟期間,法國將突尼斯作為一個對抗英國西地中海海權的戰略支點,在這裏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盡管不可能在突尼斯發展出龐大的工業體係,但港口設施,船廠還是比較完備的。

一旦占領這裏,中國水師不但可以取得一個就近的補給基地,而且縮短了對英國海軍的打擊距離,持續性作戰能力加強。而且突尼斯的地理位置,直麵西地中海,相當於突入了英國勢力的腹地,已經位於馬耳他的後方。

英國人繼續維持馬耳他的軍事存在,反而陷入局部的劣勢。因此英國絕不會接受這裏被中國攻占,會全力援助突尼斯,突尼斯是法國殖民地,法國人肯定會嚴防死守這裏。這注定是一場海陸惡戰,而中國在這個方向的陸地兵力有限。

由於現實條件限製,加上沒有必要性,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總動員,隻在美洲領土和西北邊疆進行了局部動員,缺乏進攻突尼斯的陸地兵力,加上路途遙遠,即便有兵力,也很難短期內運輸到這裏。

不過印度戰場卻基本上結束了戰鬥,治安戰不需要太多兵力,加上皇太孫周固組建了一大批印度偽軍,從正麵戰場上鏖戰了半年的五百萬非洲公司軍隊完全可以抽調出來作戰。

利用印度軍隊作戰,有許多便利條件,一來這是公司武裝,動用這些力量,在國內不會引起太大的輿論關注,二來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是,當年烏拉爾國王周淳為了將阿薩姆跟烏拉爾相連,想盡辦法促成了印歐大鐵路的修通,這條鐵路的路徑,是從印度通往波斯,跟滿清帝國的鐵路聯係起來。

滿清帝國的領土,從中亞到波斯,再到兩河流域,在地中海還有一個狹窄的出海口。希臘國王為了加強跟滿清的聯係,又支持修建了通往地中海港口伊斯肯德倫的鐵路,這意味著從印度調兵,可以直接到達地中海。

甚至更進一步,埃及本國也是有鐵路的,在跟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之後,為了加強在昔蘭尼加的控製力,埃及後來修建了從埃及通往昔蘭尼加和的黎波裏的沿海鐵路。另外,埃及國土是跟滿清帝國接壤的,滿清的兩河流域,跟埃及統治的敘利亞省接壤。兩河流域作為滿清帝國最發達的地區,有鐵路,敘利亞同樣有鐵路,盡管因為鐵路公司的不同,鐵路標準和技術的不同,兩國的鐵路網並沒有連通,可是轉車並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

唯一麻煩的是,在敘利亞投資鐵路的,是在這一地區投資規模最大的法國,敘利亞的鐵路是法國人在經營的。而現在法國跟中國是交戰國,他們不可能老老實實將鐵路交給中國控製。

中國暫時無力對埃及統治的敘利亞省進行控製,加上如果要通過埃及國土,從陸路攻擊突尼斯,都需要埃及的配合。所以這個方案的關鍵,是拉攏埃及參戰。

中國對埃及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並不是直接影響,而是通過歐洲公司施加的影響。控製了蘇伊士運河的歐洲公司,相當於控製著南非金礦的非洲公司對南非王國的影響一樣,基本上控製著埃及的財源。

拉攏埃及也不難,施加壓力並給與利益,不難讓埃及就範。突尼斯不能全部給埃及,中國可以隻要求建立基地,將突尼斯國土並入埃及。同時法國資本在敘利亞等地的投資,也並非是埃及人心甘情願的,隻是他們無力反抗而已,許諾他們可以沒收這些法國資產,相信埃及會十分積極的立刻查封、接管法資鐵路。

水師將計劃的方方麵麵的考慮周全了,如果皇太子還不能滿意,水師參謀部決定,隻能引咎辭職,讓皇太子另請高明去。

慶幸,這一次難伺候的皇太子統一了。

這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個戰場,北非戰場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