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節 北非戰役(1 / 2)

即便擊退了英國海軍,闖入了西地中海,那也沒有意義,中國海軍在四周得不到一座港口補給,恢複元氣的英國海軍一旦再次出現在突尼斯海峽,反而把中國海軍堵在了西地中海。

可之前的海戰都證明,即便從清晨開始交戰,用過用兩倍的軍艦數量跟英軍進行海戰,一整時間,都無法擊沉英國主力艦。這跟三十多年前的地中海大海戰截然相反,當時是誰都有摧毀對方的能力,爆炸彈威力巨大,雙方的木船遇到大炮都是摧毀性效果,結果把雙方都打怕了,加上認定去攻擊對方的陸地炮台損失更大,也無力登陸作戰。結果紛紛選擇了防守。

這次是誰都消滅不了誰,甚至不如當初,如果當初咬牙跟英國人互相毀滅,反而能摧毀英國海軍。

不同的是,現在的皇太子比當年的皇帝更堅決,當年的皇帝會考慮巨大的損失,會考慮巨大的傷亡是否值得。現在皇太子不考慮後果,隻要消滅英國海軍,哪怕付出巨大的損失。哪怕付出整個海軍老兵全部消耗殆盡也在所不惜,但卻沒有了消滅對方的手段。

要消滅英國海軍主力,最便捷的方式還是直接從地中海突破,這叫攻其必救,隻要中國艦隊選擇從這裏突破,英國也隻能選擇在這個方向攔截,因為英國不敢放棄這裏,不敢讓中國突破地中海。

相比從外圍一步步削弱英國,從戰略上全麵削弱英國的補給能力,需要的時間太長。

皇太子的態度,讓水師十分為難,從地中海突破,確實是最便捷的。

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經過反複討論,推演,水師還是認為,直接從海麵上突破,不具有可操作性,除非技術突然爆發,誕生出能夠對鐵甲艦造成摧毀性破壞的火炮,否則就不可能在英國基地附近,將英國海軍殲滅,隻要短期內無法殲滅海軍,就隻能撤退。這是鐵甲艦的一大劣勢,因為不像風帆戰艦那樣,鐵甲艦對後勤補給的依賴,是工業時代的。作戰一之後,炮彈,燃料都需要補給,而敵人的海軍隻是受創的話,下次回來後,依然要再跟對方消耗。

無法直接摧毀敵人艦隊本身,水師認為,不如先削弱對方的持續戰鬥能力,也就是從英國人的基地入手。英軍前沿基地是馬耳他,就好像中國一直將克裏特島當基地一樣,這個基地的缺點是規模,不具備支撐大艦隊的能力。英國艦隊在這裏停泊沒問題,基本的維修能力也有,但如果遭到重創,就隻能到更完備的基地去進行維修。英國有利的是,他們占領了西西裏島,西西裏島有一定的人口數量,歐洲公司在這裏建造了相對較好的造船工廠。

但如果大艦隊全麵受創,西西裏島的維修能力就不夠了,但附近的意大利顯然能提供幫助,在退一步,法國距離也不遠。因此即便中國艦隊將整隻英國艦隊都重傷,他們也有能力在附近快速進行維修。法國、意大利,尤其是法國完備的工業體係,是英國海軍在西地中海最大的後盾。

而要重創整隻英國艦隊,中國艦隊不可能沒有損傷,要完全恢複戰鬥力,就沒有英國那麼好的優勢了,首先必須回撤到克裏特島,克裏特島的維修能力絕不可能支撐整隻艦隊,因此希臘就顯得重要了。但希臘的工業實力跟法國相差巨大,所以整隻艦隊規模的損傷,還得回撤到黑海沿岸,利用黑海沿岸發達的航運能力進行維護。

現在鐵甲艦這種複雜的工業機器戰爭,對工業體係的依賴讓雙方都無法遠離基地作戰,曆史上,日俄海戰,俄國敗的那麼慘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遍布世界的海軍基地,跨越半個世界來到日本後,不但人是十分疲憊的,艦船的狀態其實也不是很好,這時候遭遇了以逸待勞,準備充足的日本海軍,才導致了那麼慘的敗局。

現在在地中海的比拚中,中國的基本力量雖然不差,黑海沿岸依托繁盛貿易發展起來的航運體係,絕對不比法國、意大利差,但距離太遠。而英國人控製的前沿基地,馬耳他、西西裏島就在法國和意大利邊上,英國人占了絕對的地利。除非希臘的造船工業,能跟意大利和法國之和相比。

在這個劣勢無法改變之前,水師認為,以目前的兵力優勢,並不具備正麵突破西地中海的可能,那麼就退而求其次,先削弱英國的優勢。

水師參謀部提交了新的方案,這次以謀求打擊英軍基地,而不是消滅英國海軍。之前,中國艦隊之所以連續三次,都在海戰占據一定優勢的情況下,無功而返,就是因為距離,無論從克裏特島出發,還是從希臘出發,距離馬耳他的距離都比意大利要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