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又名丈人山或赤城山,上古傳言,因黃帝的丈人據此山中,黃帝遂封此山為丈人山。青城山淵源悠長,林茂山幽,曆來為蜀中之名山,風景勝地。大唐詩人杜甫有詩為證:“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青城山乃是道教之“第五洞”,山麓至峰頂,約為十裏路程,石徑回旋,林木蔽,深邃寧靜。
青城山麓,丈人峰下為“丈人觀”,亦稱“建福宮”,傳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之所在。青城山腰,“混元頂”下峭壁間為“師洞”,祀師塑像,岩壁有廊可通行其間,相傳為道教鼻祖張道陵講道之所。山腰平坦處為“三皇殿”,內供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雕像各一尊。觀前右方有遠古銀杏一株,高數十丈,枝葉扶疏,為張師親手所植。觀東不遠處有“三島石”,危岩三島,傳為張師降魔時所劈,石上有“降魔”二字金帖,用以鎮魔。島旁泉水環流,濃蔭蔽,乃避暑佳境。
青城山巔,地處高台山之陽,是為“上清宮”,就是素有“青城第一峰”之稱。這裏也就是“青城派”的所在地。宮內有“麻姑池”、“鴛鴦井”等,相傳為麻姑浴丹處。宮後拾級而上,即達峰頂。頂上有“呼應亭”,可觀日出、雲海及聖燈。若是站在“呼應亭”中極目遠眺,川西平原碧波萬頃,沃野千裏,滾滾岷江,奔流不息,皆陳眼底,當真是江山似錦,山河如畫。
青城道派起源於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因其曾在青城山設壇布道,被世人尊為“張師“,因而大凡青城山的道士皆以張師的傳人自居。修真界稱之為“青城道”。如今的“青城派”則是蜀中名宿杜光庭所創,因“青城道”向不為信州龍虎山嫡宗所認可而逐漸衰敗。故此“青城道”的上清道長遂拜在隱居青城山白雲溪的杜光庭門下,“青城派“由此而來,上清道長就是”青城派“的第二代掌門人。
“當此亂世,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麼提三尺龍泉,立不世功勳,建功立業;要麼置身山林。避世修為,留一世清名。若是七君師侄為義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今番卻有這等大的機緣,得蕭大俠、蕭公子、東方大俠和‘蜀居’女神醫的搭救。實乃他平生之造化。”上清真人六十餘歲,一襲灰色道袍,潔淨素雅,麵容清臒,頗有仙風道骨之貌。聽完蕭氏父子的講述,不由的喟然長歎。
蕭氏父子送別了“歸元子”爾朱洞,即離開了“噬魂穀”。李雲裳和東方愚本是為送蕭氏父子一程而來,恰好路經李雲裳常來采藥的竹山,李雲裳心血來潮。想著既然經過這裏,不妨采些“七步草”回去,遂同蕭人一起上山,蕭藍若和東方愚就在附近村莊歇息。當見到大隊的宋軍圍了竹山,蕭藍若和東方愚不放心二人,這才聯袂而來,卻因此而救了羅七君。李雲裳為了救治羅七君,暫時就留在了“噬魂穀”中。東方愚神龍見首不見尾,早已是不知去了哪裏。蕭氏父子為了羅七君之事,風塵仆仆地專程上青城山欲告知其師知曉他的景況。不料,“狂劍”潘曉時常遊戲江湖,一年之中呆在山上的日子,十停中尚無一二,此時竟是不在山中。上清真人素聞蕭藍若大名,遂親自接待了他們。
“蕭大俠!蕭公子!你們宅心仁厚,不以善而不為,的確令老道欽服不已。”上清真人清臒的麵孔上,始終帶著謙恭的微笑。“道長謬讚了。”蕭藍若總覺得這個上清真人好歹也是一派掌門,倒是有些謙遜的過頭。“蕭大俠!如今色已晚,舟馬勞頓,不如在觀中安歇一宿可好?”上清真人誠摯地道。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上清真人安排兩個道童將蕭氏父子引去後殿用飯、安歇之後,在殿上躊躇遲疑了半晌,獨自一人,甩開寬袍敞袖,徑直向後山走去。他卻沒有提放,一道暗影隨之而去。
後山山腰處有一個四角亭子,雖然看上去有些敝舊,卻勝在古樸藏拙。一位醬色長袍的中年漢子站在亭中,正自極目向暮靄沉沉的山下觀瞧。上清真人離亭子尚有數十丈之遙時,他竟已有所警覺,顯是一個武功已達一流之境的高手。待他看清山道上的上清真人時,一身繃緊的勁力,慢慢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