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舉辦這次大會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各國蒙族人的交流,吸引國外蒙族人民對蒙古的投資,是從經濟、文化上來考慮的。奧其爾巴特總統在大會致詞中也強調:“民族交流不應該具有政治目的”,但實際上已產生了政治影響。中國政府拒絕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僅有10餘人以私人身份參加了會議。
對於蒙古的民族主義複興,我們應當保持高度的警惕。對於不同國家的蒙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是應當予以支持的。但如果借機搞民族分裂、破壞祖國的統一則是要堅決反對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域,一直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最安定,民族問題最少的地區,堪稱民族團結楷模。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心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經濟發展,就會促進民族間的交往與合作,就會促進民族團結與安定。
(三)貿易與投資問題。中蒙貿易自1980年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已成為繼俄羅斯之後蒙古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蒙在工廠、企業、公司之間的經濟合作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截止到1993年,在蒙古建立的218個合資企業中,其中38個,即17.44%有中國資本。
但是在貿易和投資方麵,也出現了問題。首先,中國商品的質量問題嚴重地阻礙了雙方經貿的開展。大量的劣質商品流入蒙古,使蒙古的消費者失去了對中國商品的信任,致使中蒙貿易一度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蒙古對此提出:雙方嚴格執行1994年兩國簽署的保證進出口商品質量和相互認證的合作協定。應當更有效地組織邊貿,處理有關事務,其中改善對相互提供的商口的質量督查更處於重要地位。
其次,反映在投資方麵。中國進入蒙古的投資大都局限於商業和服務行業,而且有很大盲目性和投機性。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戰略考慮。正如蒙古外長貢布蘇倫指出:“……但從目前的狀況看,如果不算在我國商業和服務行業的少數合作企業外,來自中國的投資和設備是有限的。關於今後的合作,我認為,在礦山,特別是在燃料、動力、運輸郵電和第二產業的許多部門是有前途的。”
這就要求我們應有計劃、有目標地進人蒙古市場,不必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湧入,免得給國家和個人造成損失。同時,應立足於長遠利益的考慮,更多地向蒙古的基礎工業和第二產業進行投資與合作,這樣才能長久地立足於蒙古的經濟市場,從而獲得長期的經濟和戰略效益。
四、對今後中蒙關係的分析與把握
回顧45年來中蒙關係的發展曆程,我們不難看出:在蘇聯解體之前,蒙古一直以蘇聯外交的工具的麵目出現在中蒙關係之中。50年代,中蘇結盟,中蒙關係也隨之進入一種準結盟的蜜月狀態。60年代,中蘇處於敵對狀態,中蒙也反目成仇,相互攻擊。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蒙古才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處理國際事務,確立本國的外交戰略,重新估價和調整對華關係。
蒙古作為中俄兩個大國夾縫中的一個小國,為了本國的和平與穩定,就必須追求與中俄兩國的等距離,即“要徹底避開中國同俄羅斯的敵對關係,與這兩個國家保持等距離,這是重要的”。蒙古願意充當中俄之間的中立緩衝國,與兩國均保持睦鄰友好關係。而在這一點上,中蒙兩國不謀而合,達成共識。中國不希望再出現中蘇交惡時期,蘇聯重兵進駐蒙古,成為中國北方安全的重要威脅的狀況。
因此,中蒙雙方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睦鄰友好關係是今後中蒙關係的基礎和努力方向。在這個前提下,雙方在經濟方麵應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中蒙雙方在經濟上互補性較強,且蒙古國土遼闊,資源豐富,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蒙古族跨兩國而居,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的相同更使得兩國應在社會、文化上的交流加強。而經濟、文化上的合作與交流也正是為了促進睦鄰友好這一關係的發展和成熟的。
展望未來的中蒙關係,雙方會在不斷密切的交往過程中磨合、發展,使兩國關係逐漸演變為一種成熟、合理的最佳模式——睦鄰友好,為兩國的繁榮與穩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