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冷戰後的中策關係(2 /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和改善同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努力擴大同周邊各國的友好合作。蒙古作為中國北方鄰國,同中國有著4000多公裏的共同邊界線,且蒙古族又跨界分別居住在兩國境內。增進和發展同蒙古的睦鄰友好關係,維持邊境的安定,促進民族地區的團結與發展,是中國對蒙政策的基本所在,也是中國周邊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中國積極支持蒙古的經濟建設,努力擴大雙方的邊境貿易,並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向蒙古提供貸款和物資,幫助蒙古度過難關。1991年8月,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對蒙古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中國政府向蒙古政府提供貸款的四個協定和延期償還貸款的換文。楊主席在同奧其爾巴特總統會談時宣布,為了表達中國人民對蒙古人民的心意,中國政府向蒙古政府贈送大米、食品、藥品等物資。

1989年,中蒙雙方成立了政府間經濟、貿易、科技合作委員會。1990年3月,在烏蘭巴托舉行首次會議。根據會議商定原則,雙方公司間搞成了一些項目。1992年3月,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簽署了利用中國貸款在蒙古建馬鈴薯澱粉、粉條廠,寶石加工廠和中國政府向蒙古贈送一般物資的換文。

三、對於中蒙關係中出現幾個問題的思考

蒙古曆史上曾是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曆史、文化淵源極深。同時,蒙古族又是跨兩國而居,這就造成了“中國和蒙古新的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微妙的”。一些曆史遺留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等都是兩國關係中所極為敏感的,如處理把握不當,便會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目前,隨著中蒙關係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究其原因,與上述所提是相聯係的,故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曆史遺留問題。蒙古作為“夾在大國之間的一個小國”,曆史上又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蒙古在處理中蒙兩國關係中始終要求中國承認和尊重蒙古的主權獨立。在1960和1994年兩次簽訂的中蒙友好條約中,都強調:“確立相互尊重和互不幹涉的原則,同時保證反對使用武力侵犯對方的領土主權”。

對於曆史,蒙古強調自己曆史上的獨立性,與中國有著不同的看法。澤登巴爾在197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時曾批評“中國出版的地圖和編年史表明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用成吉思汗的名字‘中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帝國的皇帝’來對其它國家提出領土要求和要統治所有蒙古人。”

1993年,《人民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外蒙古獨立內幕》一書也引起了蒙古政府的抗議,成為兩國關係中的一個小波折,不能不引以為戒。

對於蒙古的獨立,毛澤東在1950年商討中蘇結盟時便強調“…為防禦日本及其同盟者可能的侵略這一目標及承認外蒙獨立則仍是新約的基本精神。”而目前,我們的任務是如何增進中蒙關係的發展,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睦鄰友好關係,利用安定的周邊環境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對於涉及諸如蒙古獨立等敏感問題,能盡量回避的應回避,以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蒙古族目前在全世界大約1億人口,分別居住在12個國家和地區。而在中國和俄國境內,分別居住著480萬和150萬。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原來的蘇聯集團煙消雲散,其成員各奔東西。東歐國家趨向西歐,東方的蒙古則回歸亞洲。恢複民族傳統和弘揚民族文化成為目前蒙古時尚的主流。蒙古在1991年通過了關於恢複傳統蒙古文字舊蒙文的決議。對成吉思汗的重新評價和讚揚,都標誌著蒙古民族主義的複興。同時也出現了“泛蒙古主義”的萌芽。

1993年9月13日,在蒙古政府的資助下,由蒙古前總理賓巴蘇倫出麵召開了第一次蒙族人世界大會,包括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0名代表在內的300人參加了大會。奧其爾巴特總統在大會上呼籲民族團結和擴大交流。賓蘇巴倫在大會上發表題為《當代世界與蒙古民族的共同命運》的基調報告。他強調分布於世界各地的蒙族人今後的課題是:發展蒙古的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相互投資,在經濟方麵實行合作;探親訪友,加強人員交流;保護蒙古的自然環境;在經濟管理和技術轉讓方麵應該實行合作。賓巴蘇倫進而建議在蒙族人居住的12個國家和地區設置世界蒙古協會支部,從1995年起每三年舉行一次民族體育和文化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