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中越關係回顧
越南位於印度支那半島上,與中國接壤,是中國重要的陸上鄰國。越南胡誌明主席曾說:“越中兩國山連山,水連水,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在越南兩千多年的曆史中,約有一半的時間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兩國人民之間也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
新中國成立後,無論是在50年代初百廢待興的時期,60年代初遭受巨大自然災害時期,還是十年動亂時期,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都對越南的民族解放鬥爭和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無私的援助。中國大力支持越南人民抗法、抗美鬥爭,成為其強大的戰略後方。對越南的援助是中國對外援助中時間最長、數量最大的。到1978年,援助總額達200億美元。除物資援助外,20多年間中國還向越南派出專家、顧問2萬餘人,工程和防空部隊30多萬人。周總理曾親自對越南領導人說:“為了支持你們,我們不惜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越南也把中國看作是自己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力量。對於中國給予越南的幫助,胡誌明稱為“恩深、義重、情長”。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中越關係可以說是“同誌加兄弟”的關係。
但是,1973年美軍從南越撤離,尤其是1975年越南共產黨政權取得全國勝利後,越南當局轉而推行其地區霸權主義,對中國采取了極不友好的做法,不斷挑起國境衝突,迫害和驅趕在越華僑。針對越南不斷在中越邊境製造挑釁事件和流血衝突,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於1979年2月17日被迫進行自衛還擊。“同誌加兄弟”的兩個友好國家走向兵戎相見。隨後舉行的中越副外長談判也未取得任何成果。90年代以前,兩國關係一直陷於僵局。
二、中越關係正常化及其原因
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的結束,1991年11月,中越兩黨、兩國關係實現了正常化。雙方之所以能夠打破兩國關係的堅冰,是由於以下幾個曆史和現實的因素:
第一,地緣政治因素。中越兩國山水相連,在地緣政治中是唇亡齒寒的關係。近現代曆史上,西方列強曾入侵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在那裏建立了一個殖民地。一個世紀後,西方列強被趕出了東南亞。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也都曾染指越南,在那裏建立軍事基地,但最終也不得不撤離。因此,西方國家在東南亞所起的作用是暫時的、不穩定的。隻有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作為越南的近鄰,是它應該也必須認真麵對的永遠和現實的存在。另一方麵,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同時,在外交上實行了“穩定周邊,立足亞太”的戰略,其中建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為國內經濟建設提供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是這一戰略的重要一環。越南是中國南疆的陸上鄰國,近10幾年來兩國關係降入冰點,是急待修複的。因此,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越雙方都認識到,和則兩利,悖則兩害。
第二,曆史的反思。越南認識到自己在外交上吃夠了對蘇“一邊倒”的苦頭。越南學者認為,從1945年到現在,在中越關係上,什麼時候不按胡誌明思想辦事,越共就要犯錯誤。過去把中國視為敵人是不對的,是沒有按胡誌明主席的指示辦事。現在越南正加強對胡誌明思想的研究,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和處理中越關係的指導思想。
第三,改革、開放和發展的共同任務。目前,兩黨、兩國都在進行由過去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由封閉自給轉向對外開放、由政治掛帥轉向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曆史性事業,雙方的經驗教訓有很強的借鑒作用。尤其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使越南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因而迫切需要借鑒中國的經驗,仿效中國的模式。
第四,意識形態相同。當前,中國在處理對外關係中已淡化了意識形態問題,但越南領導和學者都十分強調中越之間意識形態相同,因為這是關係到越共政權能否保住的生死攸關的問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對越南產生了很大的震動。但越共不僅保住了政權,而且還有所發展,·越方十分清楚原因何在。越共總書記講過,越南站住了腳跟,就是因為中國頂住了。如果沒有北方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越南的社會主義就保不住。越方也認識到,在西方國家加緊進行“和平演變”的形勢下,隻有中國能夠頂住壓力,堅持社會主義製度。因此,麵對西方世界的顛覆企圖,越南沒有理由敵視中國,而應盡量與中國保持和發展友好關係。
總之,無論是曆史的反思,還是現實的利益和需要,中越友好對兩國都是有利的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