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觀之,倘若沒有美國的幹預與上述種種背離中美三個公報原則的做法,台灣獨立傾向何以能有如此迅速的滋生。“美國是在亞太地區唯一有實力對台灣海峽大規模幹涉的國家,也是在這個地區以至全球起主導作用的國家。隻有美國有軟實力(Soft Power)組織一支國際幹預力量,介入台灣海峽危機,如果美國不打算介入,沒有任何一個亞太國家能擔當起美國一樣的責任”。這就是台灣全部問題的症結之所在。
三、台灣未來前景展望
關於台灣的未來前途,可以分兩個方麵分別論述:一是“統獨”問題,一是“和戰”問題。二者既有不可分的聯係但又有較大區別,不能混為一談,總的來說一個是目的,一個是手段。
大陸與台灣的統一問題,以筆者之見,隻是時間問題,是天經地義,也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在這一點上兩岸並無根本分歧,李登輝在就職演說中的後部分就是集中講統一問題,“統一大業”、“國家統一”這一詞語在演說中出現了5次。他一再宣稱:“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國家統一大業”、“海峽雙方都應以追求國家統一為目標”、“在21世紀,中國人必能完成和平統一的曆史大業”雲雲。在台灣真正支持獨立的人隻是少數。台灣曆年各種民意測驗表明,目前讚成台獨的人最多有20%左右,大部分人是反對台灣獨立的。
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台灣對大陸經濟的依賴性將愈益加強。經濟一體化和經濟的密切關係,必然帶來的是民族統一感的認同。而且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迅速崛起,政治地位的不斷上軍事上的日趨強大,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必將受到製約和限製。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在外交上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現在如此,未來更是如此,台灣企圖改變現有地位,恐怕比上天還難。“台灣‘血緣與地緣的命運’決定了在亞太大國關係之中無法走向任何形式的‘獨立’。台灣在新的亞太格局中別無選擇,必須發展同大陸的經貿、文化、政治關係”。
值得提出的是,香港回歸祖國後,對台灣的前途將是曆史的轉折點,台灣民眾對大陸和“一國兩製”看法也將會有根本性的變化。正如台灣曾祥鐸先生所預見地那樣:“如果中共收回香港後,香港能繼續保持安定與繁榮,這就證明‘一國兩製’也沒有什麼不好,於是台灣人民就有可能重新思考‘一國兩製’的問題,不像現在這樣完全不加考慮。”1992年7月台灣陸委會公布對香港九七問題的民意調查,當時57.7%受訪台灣民眾不相信中共收回香港後,給予港人“一國兩製”維護50年不變的政策,相信者隻有12.3%。如果陸委會在九七後若幹年內再做幾次民意調查,筆者相信,上述的數字會剛好相反。時間對大陸有利,對台獨是災難,對台灣領導人是考驗。試想大陸經濟發展接近甚至超過台灣的水準,港、澳完成回歸中國並成功地實施了“一國兩製”,屆時比大陸小270倍的麵積與60倍人口的台灣,“統獨之爭”必將逐漸化為烏有。李登輝在就職演說結論中所講的“中國人必能完成和平統一的曆史大業”,也就自然不在話下。
關於“和戰”問題,筆者以為,和平統一仍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其根據是:其一,保持台灣地區和東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是亞太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當前世界格局發展的需要。“可以說,沒有亞洲國家願意看到大陸用武力去改變台灣海峽的現狀。從切身利益上講,它們都希望維持現狀,不希望看到海峽兩岸任何一方挑起事端,製造緊張局勢”。其二,“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的基本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統一問題應是最好的辦法。這種解決方法對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有百利而無一害。特別在西方世界竭力鼓吹“中國威脅論”的時候,中國政府會更加慎重,考慮避免采用非和平方式,以免引起周邊國家不必要的誤解。不久前,中國政府進行的軍事演習,隻是對台獨勢力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並非真意要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這也絲毫不會使周邊國家受到威脅。對於這點,世界各國輿論已看得很清楚。連美國領導人也明白中國的意圖:“更基本的是想限製台灣的國際活動”。美國政府對此做出的判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打算對台灣采取直接的軍事行動”。其三,台灣雖然在經濟和軍事上有較大的強項,但從總體實力則遠不如大陸,如果發生戰爭,台灣島內從上到下均深知這意味著什麼。台灣無疑比大陸更不願意有一場戰爭降臨在它頭上。同樣,它也深知在什麼情況下會引起大陸對它使用武力。從島內的民意測驗結果表明:1989年有40%台灣民眾認為,如果台灣宣布獨立,大陸可能會使用武力,到1992年這個比率上升到70%左右。“走向(台獨)這條路,首先就要麵對毀滅性的戰火洗禮,台灣人民根本不願意冒險支持,因此,當然不能走了。”據台灣的各類民意測驗表明:台灣民眾多數願意在現今和平環境維持台灣現狀。其四,美國從自身的安全利害與經濟利益考慮,它需要台灣地區的穩定與和平。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洛德對此有較清醒的認識:
“我們在台灣問題上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和平與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分歧”。他承認,“如果發生衝突,會使美國和我們的友邦和盟友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發生戰爭,不管規模和範圍有限,都會產生破壞穩定的影響和縮小貿易規模,而貿易是該地區的生命線。那會迫使它們的鄰國重新評估它們自己的防務政策,從而可能引起一場軍備競賽,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那會嚴重損害在兩岸生活和工作的數萬美國人。”美國出於這種種現實和長遠考慮,對兩岸關係的基本政策是維持目前既非統一又非戰爭的狀態。如台灣《聯合報》的一篇文章所雲:“從長遠看,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兩岸關係是‘不戰’與‘不合’。兩岸‘不戰’,就不致影響到區域安全與美周在兩岸的經濟利益;兩岸‘不合’而維持某種程度的對立,了使美國因此而能在兩岸之間玩以此製彼、以彼製此的牌外,更得以在軍售上獲得可觀的利益。”總之,“和”則多利,“戰”則多害,權橫利害,“和”自然是上策,在統一之前的過渡期間,維持一個和平安全的現狀,在短期甚至中期內似乎是各方所能接受,以筆者之見,未嚐不可。
當然上述僅是最佳的選擇,但並非唯一方式。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並非不存在可能性,盡管這種可能性人們不願意看到。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是屬於中國內部的主權問題,“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采取自己認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正因為這樣,中國領導人一再申明:“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我們下定了這個決心,萬一出現分裂祖國的局麵,不管來自境外的國際敵對勢力,還是台灣本身的分裂主義勢力,我們可能不可避免地要用非和平的方式。當然,我們絕對不希望有這樣的一天。”美國帕裏斯·張博士(D。Parris Chang)和J·拉薩特博士(Dr。Martin Lastater)在其合編的《如果中國躍過台灣海峽:國際上的反應》和拉薩特撰寫的《美國在新台灣的利益》兩部著作中,對這種可能性進行了較深人的分析。書中列舉了武力解決台灣可能性有8種所謂“觸發器”(triggers),其中包括:台灣遭到外國入侵或被外國控製;台灣發展核武器;台灣宣布獨立;國民黨失去對台灣控製;台灣長期拒絕談判統一問題;大陸政權發生變動;台灣某些政治派別呼籲大陸進行軍事支持等。作者認為這種“觸發器”中最有可能的是台灣獨立運動以及援助(指國際幹預)。這一看法與中國學者看法不謀而合。許多材料表明:台獨勢力絕對不會善罷幹休,它仍會以種種方式和種種手段謀求國際的援助,隻要一有機會,就可能會裏應外合做出人們意想不到的動作,對此,人們不能不防。但要加以補充的是在獨立運動與外援或國際幹預二者之中,後者又是主要的。而外部幹預中如前所述,美國又是關鍵因素。閻學通先生分此分析得比較精辟:外部勢力對台灣的軍事支持是引發台灣海峽地區戰爭的主要危險。台灣要分離出去必須有足夠的實力,其中包括足夠的軍事防禦能力。正是由於沒有足夠的防禦能力,所以台灣當局雖然緊鑼密鼓地拓展國際空間卻不敢輕易宣布獨立。然而外部的軍事支持卻有可能增強台灣當局對自身軍事能力的信心,從而宣布獨立,“將大陸逼到死角而不得不用武力維持民族統一”、“美國對台灣持續軍售必然使台灣認為美國會軍事卷入可能的台灣海峽戰爭,這將破壞台灣海峽和平現狀”。因此,美國乃是亞太安全和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