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者之見,導致兩岸關係僵局、局勢惡化有兩條帶有根本性的原因,即症結之所在:
(一)台獨勢力的擴展。
這種台獨傾向有二:一是公開打著台獨旗幟的民進黨力量。該黨勢力自90年以來力量有一定擴大之勢,1990年時台獨民眾支持者僅在4%,1995年7月前上升到17.6%。民進黨在1992年12月“立法院”選舉中,獲得31%選票。二是國民黨自身的“隱性台獨”。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當局認定已無能力主導中國統一,於是把在“中國內政”的框架內追求統一,改為運用追求“與大陸對等政治實體地位”的“障礙的策略”以拖延統一進程,實行所謂“靈活外交”、“務實外交”,企圖在國際上尋找“雙重承認”,造成一中一台或“兩個獨立政治實體”,並“參與聯合國”,在“國際生存空間”中定位。
這兩種獨立傾向是中國政府絕對不能允許的。正是在“統獨”問題上,也即在中國領土主權問題上的根本對立,導致最近兩岸的僵局。甚至台灣學者張虎也承認:“近年來台灣內部的政治運動,以及在國際上的空間開拓,使得中共對於統一問題產生了緊迫感,以致造成今天兩岸關係空前緊張”。
台灣獨立傾向的增大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包括:(1)台灣在亞太地區戰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經濟上地位的變化,使台灣自認為可以在國際中發揮更大作用。(2)兩岸關係的發展,一方麵可以加速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助於統一的正麵效應;但另一方麵,“從台灣的角度看,它減輕了來自大陸的政治壓力,提供了自己在國際舞台上伸展的空間。台灣近幾年還是利用兩岸關係的改善,去拓展一個適合自己獨立發展的國際空間”。(3)自台灣開放黨禁和政治民主化以來,台灣的權力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進一步的政治自由化和本土化使獨立傾向日益與政治結構融合,而本土化的發展又使國民黨逐漸喪失駕馭島內政治方向的能力。新一代的領導人也無老一代那種對大陸的歸屬感,而台灣的獨立口號也更適合台灣年輕一代的口味。國民黨領導人目前既要促進島內的民主與自由化,又要不疏遠國民黨內的保守力量,因而在‘統獨’之間尋找平衡點,李登輝本人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人”。(4)國際強權的幹預。這種幹預為首者是美國,而這一點乃是各種因素中最為關鍵的一條。這一條也恰恰是兩岸僵局的另一個症結所在。
(二)國際強權特別是美國強權的幹預。
整個台灣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外來幹預的結果。倘若無外來強權,哪裏會有今日台灣分裂局麵。遠不說荷蘭、日本侵略霸占台灣的曆史,就是戰後,美國也一天沒有放棄對台灣的各種幹預。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隨即以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保護台灣,同時支持台北在聯合國保持中國席位長達21年之久。此後雖然迫於客觀形勢的演變,美國不能不與北京修好,不過,美國的當政者,支持台灣如故,敵視北京如故,近幾年更興起‘中國威脅論’,企圖在西方世界煽起強烈的‘反華風’……在西方霸權眼中,台灣是一顆非常重要的棋子,可以用來製衡中國大陸。但在北京看來,當然不能容忍台灣當局與西方霸權的勾結,來挑戰中國的主權,於是,兩岸的衝突將加劇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王飛淩先生在台海局勢惡化之前的1995年初對此就看得一目了然:“如無外來幹預,中國的統一或許隻是個時間問題。而受外來支持的台灣獨立將會‘迫使’北京去使用武力從而導致代價昂貴的軍事衝突,延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可以毫不誇大地說,美國是中國分裂局麵的罪魁,也是近來台海局勢惡化的禍首。這裏不妨列舉美國破壞中國統一,製造兩岸局勢對立的下列諸多事實:
1.製定與中美關係“三個公報”相對立的《與台灣關係法》,在中國統一問題上采取雙重政策,實質是不願看到兩岸的真正統一,而是要保持長期的兩岸的對立局麵。中美“八·一七”公報發表後,美國在台協會會長李潔明曾向蔣經國遞交一項美國的所謂六點保證:不同意確定終止售台武器日期;不事先同北京協商售台武器事宜;不在台北與北京之間充當中間人;不修改《與台灣關係法》,不改變在台灣主權問題上的立場;不壓台灣與北京談判。這六項保證一直是美國奉行的對台政策。美國國會甚至通過修正案一再聲稱,《與台灣關係法》優於《中美聯合公報》。雖然美國政府仍然稱“三個公報”是美中關係的基礎,而華盛頓的政策天平卻越來越向《與台灣關係法》傾斜。也就是說,一旦發生“公報”與“關係法”的衝突,美國政府就會按後者行事,公報原則就要變成空談。美國的立場無疑是實用主義的做法。對美國來說,最理想的符合美國利益的兩岸關係是“不戰”與“不合”。隻要能達到此目的,不管是一中一台,還是“兩個中國”或是“一國兩府”都被認為是謀求美國利益的最恰當做法。
2.美國對台軍售在冷戰後越加公開化,軍售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呈髙技術化。據統計,從1979—1990年,美國對台實際軍售總額達78.76億美元,平均每年6.5億多美元。此時,在美蘇保持對抗,美國仍需借助中國的情況下,美國對於軍售仍不得不持審慎態度。然而,冷戰的結束,美國已走上了大規模提升對台軍售的等級與數量,明目張膽地與台灣進行大宗軍火交易的道路。從1989年至布什任期結束,美國同意先後向台灣提供E-2T“鷹眼”預警機、C—130H運輸機、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S—70C反潛直升機、SM—1“標準”航空導彈、SH-2F“海妖”直升機等高性能武器裝備。1992年9月2日,布什更是悍然宣布向台出售直接價值達52億美元、間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150架F—16戰機,把1992年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重新武裝台灣之年”。台灣報刊說,1997年4月台灣向美訂購的150架F—16戰機的第一批交給台灣。另據台灣報刊1994年報道,台將從美采購改良式愛國者導彈200枚,全案預算新台幣100餘億元。
3.加緊對海峽局勢的戰略準備,不斷加大對海峽局勢的軍事影響力。美外委會建議,美應把阻止兩岸發生武裝衝突放在首位,通過加強美日軍事合作體製,維持在亞洲的軍事力量來達到這一目標。1995年12月19日,以美軍最大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尼米茲”號組成的特混艦隊突然改變預定的航向,穿駛台灣海峽,這是美軍加強介入海峽局勢的重要信號。自1995年7月以來,美軍戰艦已六度行經台灣海峽,出現了中美建交以來最為頻繁的戰艦穿行。1996年3月,在中國大陸實行軍事演習期間,美國向台灣海峽派出了包括兩艘航空母艦在內的17艘軍艦、140架飛機,這是1975年越戰結束以來美軍在東亞地區最大規模的軍事集結。美報還公然主張,美軍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艦隊要經常地出駛台灣海峽,以維護美國的戰略利益。由此可見,加強軍事介入,增強對海峽局勢發展的影響力,是美國政府對台政策的一貫方針。更為嚴重的是美國正企圖將台灣納入TMD體係,這將極大惡化台海兩岸關係。
4.支持台灣當局推行的“務實外交”,允許台政要訪美。1992年12月,台“參謀總長”劉和謙秘密訪美。1994年初,台“外長”錢複訪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呼籲支持台灣重返聯合國。1995年6月,克林頓批準李登輝訪美,致使中美關係降到建交以來的最低點。據一位美國學者早在一年前就透露,李登輝訪美是美國強權協助台灣獨立的一項有預謀的計劃。這個計劃就是對中國大陸周邊展開“四麵點火”,目的在於困擾中國,延緩中國建設速度,重點是協助台灣獨立。如訪問美國康奈爾大學成功,接下來可能訪問日本京都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倫敦劍橋大學,接受榮譽學位。西方媒體將運用他們所擁有的全球傳播工具,將在短期內將這位台灣領導人吹捧為“世界級政治家”。當台灣“新總統”產生後,就可在法規上將台灣接納為“主權國家”。在台灣點火成功同時還要在西藏、南沙、香港點火。
5.積極支持台灣參加各類國際組織。美國政官員聲稱,隻要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將積極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美國政府的策略是:先易後難,順序漸進,步步為營,重點突破。即先讓台灣加入無需聯合國會員籍資格即可加入的國際性組織和聯合國相關組織,然後再創造條件加入一些較為重要的國際組織。美國務院列舉了台灣第一步先加入的13個國際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海事組織、世界糧農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萬國郵政聯盟、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際原子能總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美國會和政府還出現了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新動向。1995年,美國會多次通過要求政府支持台灣重返聯合國的議案。據台灣中央社1995年12月19日報道,美國務院官員認為,隻要解決方案符合聯合國憲章,並得到海峽兩岸的同意,美國可以接受任何能解決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方案。目前台灣官方加入的國際性組織共10個,以民間形式參加的非政府組織有700多個。此外,美國在經濟上還竭力支持台灣開展全球經貿工作,支持台灣加入關貿總協定,支持台灣與美國的自由貿易計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