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朝鮮半島的統一與東亞安全(2 / 3)

1993年3月,韓國第一任民選總統金泳三執政,以建設統一的先進民主國家“新韓國”為目的統一政策出台,它實際上是傳統統一政策的延續和發展,歸納起來可概括為“三階段統一方案和實踐精神”。金泳三把統一分為三個階段,即南北的“和解合作”(Reconciliation)—“南北聯合”(Korean Commonwealth)—“統一國家”(One Nation,One State),通過這二個階段實現漸進和和平的統一。南方認為,“和解合作”階段雙方應互相承認朝鮮半島有兩個政治體製存在的事實,各自要把對方看作是共存共榮的合作者;“南北聯合”階段是以在和解合作階段形成的相互信賴與和平穩定為基礎,組成南北過渡性質的統一政體—“南北聯合”,在保持各自在外交、國防、內政方麵的獨立的同時加強民族共同利益的交流,是一個完全的政治合一的預備階段;“統一國家”階段即實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在政治、經濟、社會所有領域完全合一和同一化的階段,到這個階段,國家將實現兩種體製的機構和製度的合二為一。本著這一原則,金泳三同時提出了“民主的國民協商”、“共存共榮”和“民族福利”的現階段的統一方案,並聲稱在他的任期內起碼要實現統一的第二個階段。但此時雙方的關係又蒙上了在核核査問題上爭吵的陰雲,兩國在核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一時間兩國甚至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南方並以北方不遵守和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為由對北方實施製裁,進一步加劇了緊張的雙邊關係。

1994年6月,雙方為了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增進了解,決定在1994年7月舉行北南方金日成與金泳三的最高級會晤,這一曆史性的會晤給朝鮮半島的過熱局麵帶來了一絲轉機,但不幸金日成突然逝世,隨即北方宣布無限期推遲首腦會晤,並且由於南方不許悼念金日成的禁令引起北方的強烈不滿,雙方的關係再度緊張。

1994年10月21日,美、朝在日內瓦簽訂的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結束了朝鮮半島曆時幾年的“核危機”,對美、朝關係和朝鮮半島形勢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有關的分析認為美、朝關係會因此迅速得到改善,朝鮮半島形勢有所緩和。

但是,與人們的期待相反,此後的幾年,突發事件時有發生雙方局勢再度趨於緊張,如1994年12月美軍直升機入侵朝鮮領空事件。1995年間雙方在對峙中也出現了一些摩擦。1996年4月4日,朝鮮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處發言人發表談話稱,由於韓方違背朝鮮停戰協定中的有關規定,把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事人員運進非軍事區,使非軍事區南方一側已完全喪失了作為緩衝區的意義,因而朝方不能再單方麵繼續遵守停戰協定中有關非軍事區的條款,決定放棄停戰協定中有關維持和管理非軍事區的任務;4月5日,韓指責朝3次派武裝部隊進入板門店共同警衛區,蓄意在南北分界線上製造緊張,同時宣布將國防部的對北監視級別由三級提高到出現國家利益明顯遇到危險跡象時的二級監視,這是自1981年以來所未曾有過的。同年9月18日,韓軍警在江原道江陵市附近海灘上發現一艘觸礁擱淺的朝人民軍小型潛艇,南北關係再次驟然緊張。韓方認為這是朝方周密策劃的挑釁事件,遂布置大量軍警在附近山區展開嚴密搜捕。20多名朝潛艇人員棄船上岸後除一人被捕外,其餘均在韓方搜查追捕過程中·陸續喪生。此後的幾個月中,韓一再要求朝就此事公開道歉並保持以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朝則強調潛艇是正常訓練中發生事故後漂流至韓方水域,指責韓方是借機對朝鮮挑釁。直到12月29日朝外交部發言人就潛艇事件表示“遺憾”後,事態才逐步趨於平靜。

1997年2月12日,朝勞動黨中央書記黃長燁進入韓駐華大使館,要求到韓政治避難;6月5日,朝一艘警備艇進入南方水域7海裏,向韓海軍發射3枚炮彈,韓艦艇亦發射3枚炮彈予以還擊,雙方對峙近1個小時;7月16日,朝和韓軍隊在軍事分界線中部鐵原郡金化地區發生嚴重交火事件;8月15日,原韓天主教教頭吳益濟投奔朝,被韓稱之為“北方事件”;8月21曰,朝駐埃及大使張成吉、駐法國大使館經濟參讚張成浩出走美國。

上述事件使有所緩和的半島局勢受到影響。

但此時美、韓為實現促朝“軟著陸”的戰略目標,極力淡化這些事件,韓及周邊國家也不希望半島形勢動蕩不定。美保持與朝接觸渠道,積極響應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緊急呼籲,不但自己增加對朝糧援,而且推動國際社會對朝提供援助。韓取消國內民間組織對朝糧援的限製,促成南北紅十字會談,與朝達成直接運送糧食協議。朝鮮態度日趨靈活,同意重開朝、美導彈會談,朝、美核框架協議逐步得到落實;朝、日重開建交預備會談等等。1998年初美、韓又進行了軍事演習;3月12日零時,朝宣布全國進入戰時動員狀態,朝鮮半島的氣氛驟然又變得緊張,但總體形勢繼續趨緩。

1998年以來,朝鮮半島形勢發生了不同尋常的一些變化,出現了新的和解跡象,開始進入了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主要表現在:

第一,雙方決策層逐步達成共識,認識到麵對21世紀的到來,堅持對抗隻能導致國力衰退,並無實際結果,而且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雙雙會淪為三流國家。加上目前的現實已經表明,一方已不可能戰勝另一方,隻有實現和平統一才是最佳選擇。由此,在今後的幾年中,雙方都會本著以現實出發,著重致力於本國事務為主,南北當局將會進行一些謹慎的幕後交易,最終取得南北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對話。

第二,雙方多次表示強烈的和解願望。1998年2月18日,朝舉行了各政黨與社會團體聯席會議。會議報告認為,朝鮮北南關係處於重大轉折時期。並就北南統一問題提出了四大任務:在尊重自主、和平、民族大團結三大原則基礎上,自主地開辟民族的出路;促進北南關係向和解和團結階段轉變;謀求北南的共存、共榮、共利;創造對話和協商的氛圍。大會還通過了《告南朝鮮各政黨、團體書》,表示“願意同南朝鮮任何政黨、團體進行對話和協商”。2月23日,朝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最高人民會議議長楊亨燮發表聲明說:“相信南朝鮮的政黨和團體會積極響應朝鮮關於南北政黨團體間對話的建議。”2月27日,金大中就任韓總統的第三天,朝鮮《勞動新聞》引用楊亨燮議長的話說:“朝鮮願意同南朝鮮方麵的任何人進行合作”。3月18日,出席日內瓦四方會談的朝代表團副團長李根向韓代表團表示,“朝鮮政府希望同韓國會談”。

朝方的積極姿態,使韓政府倍受鼓舞。3月18日,金大中召集國家安保會議,明確表示了南北互不使用武力,排除吸收統一方法,在實際可能的前提下進行南北對話和協作的意願。會上還確定了對朝政策的三項基調:即建立履行《南北協議書》的體製;在四方會談中開辟南北對話窗口;在經濟分離原則下,擴大經濟交流與合作。

韓方的積極反應又引起了朝方的進一步回應。4月4日,朝以紅十字會代理委員長的名義,電告韓紅十字會總裁,建議北南間就肥料支持和相互關心的問題舉行副部長級會談。4月6日,朝勞動黨中央書記金溶淳在一次紀念會上說:“北南對話必須盡快舉行,北南雙方應切實履行1991年簽定的《北南和解、互不侵犯及交流合作協議書》,並且確保隻要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有利於對話的氛圍,朝鮮半島北南關係就會出現積極變化”。

第三,北南當局在一些方麵彼此呼應,配合默契。在韓發生金融危機後,朝降低了對韓攻擊的調子,還向韓政界人士及民間組織發出10幾封信,要求改善北南關係。2月15日,朝政府表示設立住所谘詢處,以幫助離散家屬尋找親人。對此,韓政府迅疾做出反應,次日發表評論說,政府積極評價朝的舉措,在確認有關事宜之後,將為切實解決離散家屬問題竭盡全力。3月初,朝鮮發出緊急求援糧食呼籲,韓政府立即響應,決定支持5萬噸糧食,還表示在春耕前緊急提供20萬噸化肥。韓政府還放寬了對朝投資和農業援助的限製,允許宗教組織和慈善機構去朝設立診所和生產藥品及食品。4月16日,韓將價值70萬美元的救援物資運抵朝南浦港。朝方主張韓撤銷安企部,廢除《國家保安法》等有關反共法律。最近,韓政府決定修改有礙南北交流的有關法律,其中包括朝譴責的上述法律,此外,還改組了安企部,查辦了一批蓄意在南北關係問題上製造麻煩的安企部官員,規定安企部不得介入政治等。

第四,某些方麵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月27日,運載在朝輕水反應堆工地工作的韓人員和物資的韓客輪,成功地往返於朝的新浦港和韓束草港之間,這是50年來南北間的首次通航。朝韓間第一條民用通訊線路正式開通。3月3日,韓客機首次飛越朝領空,並且與地麵朝工作人員相互祝賀。韓允許一些大企業以不同方式到朝投資興辦企業。特別是鄭周永在第二次訪朝期間,還破例受到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親切會見。通過雙方富有誠意的接觸,現代集團同朝鮮有關方麵簽訂了金剛山綜合開發合同。合同規定,現代集團在到2004年的6年間向朝方支付9億6百萬美元,以此取得金剛山一帶8個地區的開發利用,又同時掌握飯店、海水浴場、溫泉、高爾夫球場、滑雪場等的經營權;朝鮮賦予現代集團免除所有賦稅和關稅、保障遊客的人身安全、保障海灘救援等12種特殊優惠。現代集團還同朝鮮有關方麵就拆船業、建立平壤火力發電站、開發礦泉水、建立汽車組裝工廠和汽車音響工廠、通訊、共同開拓第三國建築市場、在朝鮮西海岸建立具有經濟特區性質的工業園區、共同勘探開采平壤等地區石油資源並用輸油管將其優先供給南方等9個經濟開發合作項目達成了協議。此外,雙方還商定在平壤建立室內綜合體育館,進行體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鄭周永先生的組織下,韓國780多名遊客和200多名記者於11月份搭乘現代集團的大型豪華客輪“現代金剛號”,對朝鮮的風景名勝金剛山進行了一次為期5天的旅遊觀光。這是1948年以來韓國居民首次通過海路到朝鮮觀光。觀光客中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故鄉在朝鮮,盡管他們這次未能回到家鄉,但他們認為此行至少能使他們多年的思鄉之情獲得了少許的慰藉。

三、影響朝鮮半島形勢的有利因素

綜觀曆時半個世紀朝鮮半島各個曆史階段的格局演變,從總體上看,形勢已趨向緩和,南北雙方關係正在走向改善,朝鮮半島發展前景是令人樂觀的,原因在於有諸多有利或積極因素。

(一)國際環境變化為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提供了有利時機。朝鮮半島形勢的走向,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周邊環境變化所決定的。美為在亞太地區擴大勢力範圍,實現由其主導的亞太戰略目標,不僅要用核協議消除該地區核擴散的威脅,還要同冷戰時期的敵手國家改善關係。美以解決核問題為借口,同朝進行了一係列對話,包括共同尋找美在朝鮮戰爭中的失蹤人員、送還在朝鮮戰爭中陣亡的美軍士兵遺骸、在對方首都互設聯絡處等問題的協商。美國企圖通過這些接觸和對話,促進朝“軟著陸”和把朝納入自己的戰略軌道,使朝鮮半島局勢向美預期的方向發展。中國同韓美建交之後,在短短的6年時間內不僅使兩國經貿關係有了一定發展,並在消除冷戰隔閡以及其它領域的合作方麵也有了積極進展。中國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同朝鮮的傳統友誼,並把這作為對朝鮮半島政策的重要一環。在有關朝鮮半島的事務中,中國根據維護朝鮮半島和平與穩定的基本準則,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強權政治與製裁手段,對緩解前一段朝鮮半島的緊張形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主張從穩定周邊的需要出發,將繼續支持包括建立朝鮮半島和平機製在內的一切有利於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的立場和建議,為推動北南雙方和解做出積極貢獻。日與俄在朝鮮半島也有重大利益。日為了實現其政治軍事大國化,更重視在地區事務中有所作為,在對朝糧食援助、參與朝導彈和朝日關係問題上,日均表現了不同程度的積極意向,這對朝鮮半島無疑是一種促進緩和的因素。俄也意識到平衡發展與朝鮮半島雙方的關係對恢複其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有重要意義。1996年,它分別與韓和朝進行了重要談判和磋商,在與朝的雙邊政治磋商中,雙方都強調兩國在各領域都有著“睦鄰與合作的傳統”,並相信在此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符合朝鮮半島和平、安全與穩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