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朝鮮半島的統一與東亞安全(1 / 3)

二戰以後美蘇兩國由合作轉向對抗,形成了從政治、經濟到軍事上全麵對峙的冷戰格局,其在國際政治中最顯赫的表現是造成了歐洲德國和亞洲朝鮮半島的同一民族國家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成為冷戰中東西方對抗的最前沿。1989年蘇東局勢的巨變使德國很快統一,蘇聯的解體也使冷戰結束,朝鮮半島的對峙就成了冷戰的後遺症之一。今天,朝鮮半島的穩定與安全無疑是重構東北亞格局及亞太格局的關鍵因素之一,對於亞太的和平與安全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朝鮮問題的由來和分裂局麵的形成

本世紀以前,朝鮮是統一的封建國家。19世紀末,西方帝國主義影響的滲入使東北亞傳統上的地緣政治構架失去了平衡,野心勃勃的日本再次企圖通過占領朝鮮作為侵略中國乃至霸占亞洲的跳板,開始了吞並朝鮮的進程。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取得了勝利,並把中國和俄國的勢力清除出了朝鮮,1910年,日本正式吞並了朝鮮,作為它的殖民地統治了35年。

二戰爆發後,為擺脫殖民統治的朝鮮引起了盟國的關注。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明確宣布三國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的原則。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期間,發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再次重申了“《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島、北海道、九州島、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的原則。朝鮮在戰後重獲獨立的權利得到了國際保證。

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各自的影響和勢力範圍,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美蘇兩國就決定在他們認為獨立後不具備自主管理國家能力的朝鮮由中美蘇三國實行國際托管,自然,唱主角的是美蘇兩國,從此埋下了美蘇分治朝鮮的種子。日本投降後,蘇聯迅速進入朝鮮北方,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美國匆忙之中將三八線劃定為美軍和蘇軍在朝鮮執行對日軍事行動的臨時分界線,達成了各自在三八線南北解除日本人武裝的妥協。隨後,兩國在各自的占領區扶植並支持著由他們控製的政權。可以說,對朝鮮半島進行身力劃分的美國和蘇聯是朝鮮分裂的始作踴者。

盡管1945年12月美中蘇英四國達成了聯合托管朝鮮的決議,但美蘇冷戰的陰雲開始籠罩朝鮮半島,使三八線由軍事上的權宜劃分向永久性的政治分割演變。1947年美國將朝鮮問題上交聯合國討論,企圖借它在聯合國的多數壓迫蘇聯讓步,並由聯合國組成臨時委員會監督舉行全朝鮮半島的大選,由於蘇聯的抵製,大選僅在南方舉行。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等在半島南部建立了大韓民國。同年9月9日,作為對南方建國的回應,北方建立了由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兩個政府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政治分裂的局麵。此後,雙方都在強大後台的支持下擴軍備戰,期望在短期內通過武力解決統一問題。

雙方在政治上分歧的加劇和軍事摩擦的升級,在1950年6月25日最終導致了朝鮮戰爭的爆發。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最終導致了朝鮮半島的分裂。

可見,朝鮮統一既是民族問題又是國際問題,它的產生是美蘇兩家劃分勢力範圍的產物。

二、南北方關係的發展進程

(一)嚴重對峙時期(朝鮮戰爭後至70年代初)。

朝鮮戰爭結束後,南北方分裂的局麵已成事實,兩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迥然相異的社會製度、經濟製度使雙方嚴重對立的立場無任何變化,冷戰的加劇也使統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但各方都要統一另一方。北方提出“為了爭取朝鮮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在共和國北半部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製度的同時,還要在南朝鮮進一步發展革命鬥爭”,要“從南朝鮮趕走美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摧毀其殖民統治,推翻軍事法西斯獨裁,建立先進的社會製度,從而實現南朝鮮的民主發展”。而南方在軍事獨裁的統治下則號召“北進統一”,1960年樸正熙上台後,認為“向共產黨人妥協是危險的,從軟弱的地位出發同他們打交道是不明智的”,認定“對話的先決條件是經濟發達”,因此樸正熙製定了優先發展經濟以期在經濟上壓倒北方的“勝共統一”的政策。在這一期間,朝鮮半島處於“北攻南守”的形勢,北方多次向南方提出有關軍備控製、締結互不使用武力的協議、促進文化經濟交流等提議,此時的南方仍緊緊跟隨美國,以“南侵威脅”和“北進統一”為由一概加以拒絕。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對話微乎其微的。

(二)初步接觸時期(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

進入7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美蘇關係出現了緩和,中美關係得到了改善,同時美國尼克鬆主義又強調從亞洲地區收縮力量,這為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趨向緩和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韓國,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使韓國開始認識到有實力與北方進行麵對麵的“較量”了。

1970年8月15日,樸正熙發表講話呼籲同北方進行誠實的競爭,並表示願意提出進一步的措施逐步消除雙方之間各種人為的隔閡。1971年8月金日成提出南北協商的方針,不久後,南方紅十字會建議舉行一次南北紅十字會會談,討論是否可以發起一場尋找失散在半島兩部分的親屬的運動,得到了北方的響應。同年9月,雙方舉行了首次預備會議,從1972年9月到1973年10月共進行了7輪會談,並在此後時斷時續地保持著關係,成為雙方聯係的重要渠道。

1972年5月,韓國情報部長李厚洛秘密訪問平壤,同金日成商談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尋求統一途徑等問題;幾周後,北方代表樸成操秘密南下,回訪了漢城。在達成某些一致的基礎上,雙方於1972年7月4日在平壤和漢城同時發表了《朝鮮北方和南方聯合聲明》,宣布了“自主”、“和平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統一三原則,並協議為緩和緊張局勢采取適當措施:停止相互謾罵和誹謗;防止發生無意的軍事事件;不進行武裝挑釁等。雙方還同意在平壤和漢城之間建立熱線電話聯係,並成立一個部長級的“南北協調委員會”,以“貫徹上述原則,改善內部關係……並在一致同意的原則基礎上解決國土統一問題”。該委員會於同年11月成立。到1973年8月進行了3次全體會議。在又經過了兩年的接觸後,於1975年3月停止工作。

1973年6月,南方提出了南北朝鮮同時加入聯合國的建議,遭到了北方的拒絕。同時,金日成提出了朝鮮和平統一五點綱領,即消除軍事對峙狀態、實現多方麵的合作與交流、南北方組成大民族會議、實現南北以“高麗聯邦共和國”為單一國號的聯邦製國家、作為單一國家加入聯合國。這一建議又被南方拒絕。雙方此後的對話陷入了僵局和停頓,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1976年,連接兩個首都的熱線電話也被切斷了,雙方僅保持著一些零星接觸。1979年後,南北方開始出現恢複接觸的跡象,北方在1980年10月朝鮮勞動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建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的方案,其中建議雙方以同等資格組成民族統一政府,以同樣的權限和義務實行地方自治,新成立的共和國應成為不加入任何政治、軍事聯盟或集團的中立國家。1982年,韓國發表爭取全國統一的《爭取民族和解民主統一方案》,建議南北方組成一個爭取朝鮮統一委員會,承擔為統一後的朝鮮製定憲法的任務,並在全半島舉行投票通過這一憲法,並建立統一的立法機構和政府,北方則立即斥責該建議是“不切實際的高調”,並提出自己的反建議,要求舉行由南北方各出50人的聯席會議討論統一問題,而北方已經為南方選出了能體現南方人民意誌的代表。同年,南方提出舉行部長級官員為首的雙方高級會談,討論首腦會晤和組建統一委員會的問題。1983年1月,南方再次提出召開首腦會議的建議,沒有得到北方的回複。1984年1月,北朝鮮提出北方與美國簽訂和約,以及南北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用以代替朝鮮停戰協定的建議,南方又以破壞了半島軍事平衡為由拒絕。

縱觀這一時期,雙方實現了由拒不談判到恢複接觸的突破,並確定了和平統一、民族和解和自主的關係原則,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雙方除了1972、1973年的實際聯係之外,更多的時間裏是在互相指責,各談各的統一方案,仍舊缺乏必要的接觸和更多的了解,致使談而又爭,沒有發展關係所必需的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

(三)發展關係時期(80年代中至80年代末)。

1984年3月,北方奧委會向南方提議舉行討論南北方聯合組隊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會談,中斷了3年的體育交流得到了恢複,盡管會談很不順利並毫無結果,但這畢竟是雙方進行實質性接觸的又一開端。同年8月,南方提出加強雙邊貿易和經濟合作以促進民族共同繁榮;9月8日,北方紅十字會提出向南方受到水災的難民提供救災物資,南方接受了這一建議,促成了朝鮮戰爭以後南北方的首次物資交往。此後不久,南方建議恢複討論擱置了12年之久的家人團聚問題,並舉行南北方經濟會談,討論貿易和其他方麵的合作。1984年11月舉行了第一次經濟會談,並就可能的貿易項目、經濟合作領域和運轉程序達成了協議。同期,雙方恢複了召開紅十字會會談的預備談判,並達成了協議。1985年年初,北方以南方與美國舉行針對反對“北方侵略”的“協作精神”軍事演習為由,推遲了正式經濟會談和紅十字會會談的時間。但這並未能阻止雙方接近的趨勢。同年9月,雙方達成了在9月20~23日互相接納探親團體和文藝團體的協議,這是朝鮮戰爭結束後第一次有人數相當多(各150人)的公民在獲得官方批準的情況下跨過非軍事區,這也是斷斷續續進行了15年之久的南北方對話的第一個實際成果。之後,雙方同意兩國議會、議員往來,增加體育交流等方麵舉行會談。但是,在雙方正在開展多領域的對話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新的波折,在會談中,北方先後提出了舉行南北方和美國三方的軍事會談和舉行多國裁軍談判的建議,涉及到美軍撤出朝鮮半島、雙方進行軍備控製和裁軍談判等。很明顯,對於北方來說,對其威脅最大的是美軍在南方的存在,因此北方希望在擴大談判範圍時能夠將安全問題包括在內並且希望美韓停止一年一度的“協作精神”演習;而在南方看來,美國是南方安全的最重要的保證,在北方“侵略”的威脅下,絕對不可能討論這個問題,雙方在這點上僵持不下。同時南方又不斷指責北方製造一係列破壞南方舉辦奧運會的恐怖活動,雙方的談判又進入了低潮,會談和交流近乎停頓。

(四)全麵對話時期(80年代末至今)。

80年代末,美國取得了對蘇聯的戰略優勢,蘇聯的力量逐漸收縮,並逐步解體,朝鮮麵臨空前困難的國際局勢。相反,南朝鮮成功舉辦1988年漢城奧運會以及經濟增長,國內民主化進程的加快,加上實行的“北進政策”收到實效,國際地位迅速提高;德國的迅速統一無疑又為南方打了一針強心劑,使其在南北統一對話中采取主動進攻的態勢。

1988年2月,南方盧泰愚總統執政,並於7月7日發表了“七。七宣言”,其主要內容有:1、南方不再把北方看作敵人而是同一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2、南方努力使北方擺脫自我孤立的政策,幫助北方“積極參加國際社會”;3、繼續執行促進南北方之間合作與和解的政策。

1989年9月,盧泰愚在“七。七宣言”的基礎上提出了韓民族共同體統一方案,其具體內容有:1、在不具備立即統一的現實下,雙方承認在朝鮮半島上有兩個政權並存的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開展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2、形成一個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共同體,在民族大家庭中培養政治統一的條件;3、統一之前先建立過渡機構,在南北方聯合體中設立三個決策機構:總統委員會、部長委員會和南北方聯合評議委員會,由南北雙方對等代表組成;4、在條件成熟時,由聯合評議委員會製定憲法,舉行大選,建立統一政府和國會。這一方案實際上是一個類似於邦聯的複合政權結構,它是一個鬆散的共同體,三個委員會隻起協調和溝通的作用,但這一方案被北方拒絕。

盡管如此,雙方經過18個月的談判,確定在1990年9月舉行第一次總理級會晤,到1992年9月,南北朝鮮共舉行了8輪總理會談。會談期間,兩國在1991年7月同時加入了聯合國,會談還加深了兩國最高層領導間的交流和溝通,對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和促進雙方關係向良好方向發展起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1992年2月第六輪會談結束後,兩國總理簽署了《和解、互不侵犯、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協議》(南北基本協議),這是南北當局直接和公開的協商後達成的正式文件,強調了在雙邊關係中加強人員與經濟的交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同時雙方還簽署了《朝鮮半島非核化宣言》,規定:1、禁止生產、儲存和使用核武器;2、和平利用核能;3、禁止擁有核處理或濃縮鈾設施。從第六輪到第八輪會談期間,南北雙方組建了政治事務、軍事事務和交流合作三個委員會以及和解、軍事、經濟交流與合作、社會和文化交流與合作、核控製五個聯合委員會,還建立了南北聯絡處。議定書的產生和相應機構的建立,為南北方結束近50年的對抗確定了基本準則和聯係渠道,是統一進程中的大事。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舉步維艱,1992年底,朝鮮宣布如果在1993年南方恢複“協作精神”演習,北方將終止所有的對話渠道。這一決定致使從1993年開始,雙邊關係又由熱轉冷。同時,由於朝美日三國在朝鮮核設施檢查問題上進行著緊張激烈的談判和鬥爭,朝鮮半島的局勢又趨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