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亞太多邊經濟合作小區域性組織——“增長三角”現象(2 / 2)

三、泰老中緬“黃金四角”

1993年初,泰國政府正式提出“黃金四角成長計劃”,倡議在瀾滄江下遊一湄公河上遊的中、老、緬、泰四國鄰接地區建立“黃金四角經濟合作區”。擬議中的“黃金四角經濟區”是指從中國雲南省的思茅、景洪港至泰國、老撾交界處的會曬港和淸孔港這一長近500公裏的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地段。該計劃確定將在河流東西兩側修建兩條國際公路,把四國連接起來構成“黃金四角”的“核心區域”,核心區域的活動將直接輻射到包括中國雲南省南部、緬甸東北部、泰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以及老撾境內湄公河流域的廣大區域,總麵積達66萬平方公裏。眾所周知,湄公河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全長4800多公裏,流經中、緬、老、泰、越、柬六國,向以“東方多瑙河”著稱,其上遊在中國境內稱瀾滄江,流人印支後始稱湄公河。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內蘊藏著豐富的可供開發的水能、礦產、生物及旅遊資源,在曆史上,印支四國泰、老、柬、緬曾進行過聯合開發,50年代還建立過“湄公河調査協調委員會”,但開發成果不大,中國方麵直到1992年4月始表示要積極參與瀾滄江一湄公河的聯合開發。因此,現在這個“黃金四角合作區”計劃的提出,很快得到有關國家的響應,至少到現在一直關注和支持湄公河流域開發的國際組織,如ESCAP、UNDP等也紛紛表示予以支持和援助,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也多次表示要求參與。泰國政府提出該計劃後不久,即成立了以川·立派總理為主席的推動“黃金四角”經濟合作委員會,以製定有關的經濟開發計劃和協調各國對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合作;中國、緬甸、老撾也分別製定了相應的開發計劃和采取了具體的實施步驟。迄今,四國在交通、能源、環境、貿易與投資及旅遊合作方麵均達成不同程度的共識,交通運輸方麵的合作已先行啟動,建設“黃金四角”經濟區的計劃已進入實施階段。

總的看來,“增長三角”作為一種典型的亞太次次區域合作模式,已取得了巨大成功,產生了重大的國際影響。它成功的原因顯然有以下幾方麵:(1)地緣鄰接和經濟互補性強;(2)相互開放政策起了推動作用,出口導向型的發展路子提供了更寬廣的活動空間;(3)不形成為貿易集團,政治經濟風險小;(4)不具有排他性,有利於促進自由貿易和更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資金和技術;(5)涉及有限的地區,建設周期短、費用小、見效快。實踐證明,“增長三角”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在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主要推動力量。亞太國家的當務之急是積極改善環境,創造條件,加強政策協調,並妥善處置有關合作方麵的利益關係,真正做到優勢互補、共同受益,促進三角和多角合作的持續和健康發展。同時,也要積極發揮增長三角的“溢出效應”,促使其增長能夠帶動周邊以至更大範圍經濟合作與增長,為次區域和亞太全區域的經濟合作打下穩固的基礎。

§§第五章 冷戰後東亞地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