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亞太多邊經濟合作次區域性組織(2 / 3)

綜上所述,東盟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其合作的層次尚處於較低水平,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隻是東盟經濟一體化的第一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東南亞經濟共同體則更需走很長的路。但是,東盟經濟的發展和組織化曆程已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成功的範例。在亞太經濟合作大潮中,東盟以其次區域合作的特有優勢,在原有組織構架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進一步實現東南亞共同體打基礎;同時積極參與全區域合作進程,支持實現亞太地區開放性經濟合作的目標,並大力開展小區域合作,積極開展對外經濟聯係。所有這些不僅推動了東盟內部經濟合作的加快發展,而且也促進了亞太全區域經濟合作的活躍,為東盟國家的經濟持續增長和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東北亞經濟合作區構想

隨著冷戰體製的瓦解,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增強,尤其是亞太地區多種層次區域經濟合作的蓬勃興起,東北亞地區也開始由昔日的世界性政治軍事角逐“熱點”轉變為亞太國家致力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焦點”。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當前尚處於初級階段,建立東北亞經濟合作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還隻是一個構想。東北亞各國和有關國際組織正積極進行探討和研究,為東北亞經濟合作區的建立進行著醞釀、籌備。

東北亞經濟合作區構想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1)長遠目標是在地區雙邊經濟合作的基礎上,推動多國經濟協作的開展,逐步建立起一個次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或稱東北亞經濟合作區,也可稱為東北亞經濟圈,最終實現地區經濟的一體化。(2)近期任務是立足於開發地區資源,著眼於建立開放性的區域市場,包括商品、技術和資本市場,推動本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不斷發展,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的繁榮。同時,積極吸引本次區域以外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這一進程。(3)當前的主要工作是致力於次次區域合作體製的建立,優先實施圖們江共同開發計劃,同時積極進行環日本海和環黃渤海等小範圍的經濟合作,以次次區域合作的優先發展來帶動次區域合作機製的建立。

東北亞經濟合作區構想自80年代中期醞釀提出以來不斷有所進展,從1988年9月始,東北亞各國先後在日本新瀉,原蘇聯的海參崴,中國北京、哈爾濱、長春,蒙古烏蘭巴托,韓國漢城,朝鮮平壤等地先後召開了多次有關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國際學術會議,就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可能性、目標、開發模式和合作原則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其後不久,在中、俄、韓的積極推動下,圖們江三角洲地區合作開發提上議事日程,作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龍頭”先行一步。圖們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包括朝鮮鹹鏡北道(1.67萬平方公裏)、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1.52萬平方公裏)和中國吉林延邊朝鮮自治州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裏),總麵積約5萬平方公裏,現有人口近3000萬。這一地區由於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具有實現陸海聯運的交通開發優勢等而受到有關國家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極大重視。早在1984年,中國東北地區的幾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就曾研究過在圖們江下遊連接中、蘇、韓三國的地區創設經濟特區的設想;1990年7月在中國長春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吉林省學者首次正式提出在圖們江三角洲地區進行多國開發的設想和建議。1992年2月27—28日,在韓國漢城召開了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主持的第一次“圖們江地區開發計劃管理委員會”會議,東北亞六國(中、俄、韓、朝、蒙、日)及亞洲開發銀行的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今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要以多邊經濟合作為主要目標,並提出了一個耗資300億美元、分20年實施的東北亞多邊經濟合作實施方案,即《圖們江流域開發計劃(草案)》。該計劃要求,在20年內,耗資300億美元在圖們江下遊包括中國琿春、朝鮮羅津、俄羅斯波謝特在內的385平方英裏的土地上,建立跨國經濟區,使之形成一個集港口、機場、鐵路為一體的交通樞紐和東北亞商業、金融中心。1993年5月,在朝鮮平壤召開的第三次“圖們江地區開發計劃管理委員會”會議上,通過了由中俄朝三國代表簽署的《關於圖們江地區開發協議》,規定三國政府向“圖們江開發公司”(一個由國際投資者組成的獨立商業實體)出租土地與設施,成立“圖們江地區開發協調委員會”,還通過了一份由中、俄、朝、韓、蒙五國代表簽署的《關於建立圖們江地區開發股份公司和建立政府間協調和谘詢委員會協議》。1993年10月,專家們又倡議設立“東北亞開發銀行”,為圖們江以至整個東北亞的開發合作籌集資金。1994年7月,“圖們江地區開發計劃管理委員會”在莫斯科召開第四次會議,繼續就推動開發圖們江的政府行為進行磋商。

配合多邊磋商,中、俄、朝等國也積極采取單獨行動,在圖們江下遊鄰接處各自辟出開發區,積極改善基礎設施。中國方麵:1991年11月國務院決定琿春為甲級開放城市。1992年國家計委批準吉林省製訂的《圖們江下遊地區綜合開發規劃大綱》,琿春、延吉等地市都積極改善市場環境。朝鮮方麵:1991年12月決定設立羅津—先鋒自由經貿區。1993年10月該自由貿易區擴大到746平方公裏,並把羅津、清津、先鋒辟為自由港。俄羅斯方麵:已批準《大海參崴經濟自由區發展規劃》,開放納霍德卡、海參崴為自由港等。而且,中俄、中朝雙邊合作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麵也有良好進展。1993年圖們江至馬哈林諾鐵路全麵動工,為中國租用俄羅斯紮魯比諾港揭幕;1994年底,琿春—羅津的光纜通訊工程已動工;延邊—羅津—釜山的海運航線已開通。總之,圖們江開發目前基本上處於單獨行動和雙邊合作為多邊合作打基礎的階段。相對說來,多邊合作缺乏實質性行動,所達成的共識多隻停留於會議文件上。當然,在各方積極推動下,多邊政府行動也有一些重大進展,主要有:1995年12月6日,中、俄、朝、韓、蒙五國政府的代表在北京正式簽署了有關圖們江地區開發的三項協議,即五國簽定的《關於建立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及東北亞開發協商委員會的協定》、《圖們江地區經濟開發區及東北亞環境諒解備忘錄》和中俄朝三國簽定的《關於建立圖們江地區開發協調委員會的協定》,同時決定設立兩個委員會的混合秘書處於北京。三項協議不僅為今後多國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礎,也表達了五國政府進一步加強合作和協調的政治承諾,協議的簽定,“標誌著該著地區的合作開發已由研究論證階段轉入以投資、貿易為主的實施階段”。

可見,圖們江三角洲地區的開發合作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起著龍頭作用。與此同時,環日本海和環黃渤海經濟合作也有不同程度的進展。“環日本海經濟圈”的概念早在1968年就由日本學者提出,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學術界又對它進行深入論證;到了90年代日本民間掀起了探討建立環日本海經濟圈的熱潮。根據日本學者的設想,環日本海經濟圈就是環繞著日本海的5個國家所構成的經濟合作帶,主要包括日本列島的日本海沿岸、朝鮮半島的東海岸、中國東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帶有次次區域合作的性質,又可以擴大為整個東北亞次區域的合作,因為它包括了東北亞地區幾乎所有主要國家。當前環日本海經濟合作的主要進展在航空合作、貿易合作和資金合作三個方麵,民間合作的性質比較突出,並且鮮明地體現著日本主導的色彩。環黃海經濟圈是由韓國方麵倡導的,中國方麵表示積極支持,同時,由於我們認為黃海和渤海是連為一體的,一般將這一地區的小區域合作統稱為環黃渤海經濟合作。該合作圈涉及中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日本的九州島和下關地區,韓國的國土西海岸以至整個朝鮮半島,甚至可以延伸至中國的上海和蘇、浙兩省,其中以環渤海的經濟合作更為緊密。韓國方麵的這一設想,是基於這一地區經貿狀況和資源情況而提出的,他們認為,環黃渤海的合作可以利用這一地區交通發達、工業生產和科技實力雄厚、資源豐富和投資環境好等優勢,東北亞經濟合作也應先從建立這個“環黃渤海經濟圈”始。日本方麵也很積極,一位日本經濟學家金森久雄甚至稱:“東北亞經濟圈的形成先要有一個‘核’,環渤海地區正是這樣的一個‘核’”。中國更是努力抓住這一機會,創造條件,大力吸收日、韓的直接投資、接受其產業和技術轉移,以使環黃渤海地帶成為真正的“黃金地帶”。1991年11月,在日本九州島市舉行了“東亞六城市經濟會議”,中國的大連、青島,韓國的仁川、釜山,日本的北九州島和下關六市的知識界與經濟界代表就建立“環黃渤海經濟圈”問題進行了討論,推動了該“圈”的建設。近幾年來,環黃渤海地區的經貿合作進展迅速,雖然尚未形成正式的組織體係和機構,但是一個建立在雙邊貿易與直接投資日益緊密化基礎上的“環黃渤海經濟圈”正在自發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