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亞太多邊經濟合作次區域性組織(1 / 3)

一、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縮略為ASEAN。以下用其簡稱“東盟”)是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合作組織。1967年8月8日,東南亞五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的外長在曼穀聚會後發表《東南亞國家聯合宣言》,標誌著該組織的正式成立。東盟的宗旨是:通過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文化進步和社會發展,並促進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安定。它宣布對讚成上述宗旨的本地區其他國家開放。1984年1月文萊達魯薩蘭國加入;1995年7月越南加入;1997年7月老撾和緬甸加入。現有正式成員國9個。

東盟的常設組織機構主要有五個部分:(1)部長會議。為東盟的決策機構,包括外交部長會議、經濟部長(貿易部長)會議、勞工部長會議等,其中外長會議設立最早,且每年輪流在成員國中召開一次例會,經濟、勞工部長會議分別不定期在成員國中輪流舉行。(2)常務委員會。由當年主持外長會議的東道國外長任主席,其他成員國駐該國大使任委員,負責籌備和主持外長會議,會後執行外長會議的決議,並有權代表東盟發表聲明。

(3)秘書處。為東盟的行政總部,東盟秘書長一職由各成員輪流派代表擔任,任期兩年。1992年,東盟秘書長被晉升為部長級。

(4)常設委員會。為東盟的職能部門,共9個,負責研究和實施部長會議決定的有關各國合作的規劃和建議。(5)特別委員會。共8個,負責研究處理有關東盟經濟合作和對外經濟關係中的一些特殊問題。除此以外,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東盟又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決策和活動機製,其中主要是首腦會議,最初隻是不定期召開,曾先後於1976年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利、1977年8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1987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1992年1月在新加坡,共召開過4次,自新加坡峰會之後,東盟正式決定將首腦會議製度化,確定此後每三年召開一次正式首腦會議,且在兩次首腦會議之間還可以召開特別首腦會議。首腦會議已成為東盟內部在關鍵時期決定重大問題的重要決策和交流機製。東盟為了加強對外聯係與合作,還於每年的外長會議召開之後,緊接著召開對話會,由東盟外長和其對話夥伴國外長出席,討論政治、經濟和相互合作等問題。自1994年7月起在該對話機製的基礎上,東盟又創建了“東盟地區論壇”(ARF),吸收本地區和區外大國就地區安全問題進行專門磋商。再一個是東盟與中、日、韓三國首腦非正式會議,於1997年12月14-16日首次召開,目前正在逐步機製化。雖說此次會議旨在討論21世紀東亞發展前景和東亞地區合作的問題,但由於當前它主要以東盟為中心運作,已經成為東盟組織體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東盟的建立,是60年代亞太地區經濟政治形勢發展的直接產物,是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為了改變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實行聯合鬥爭、互助自強的具體體現。但囿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東盟成立後的最初10年中,維護地區安全方麵的意義更大,曾於1971年11月通過《東南亞中立化宣言》,提出過建設東南亞“和平、自由和中立區”的主張,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但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麵則無甚進展。直到1976年2月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召開,五國共同簽署了《東盟協調一致宣言》和《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自此,東盟的經濟合作才算正式啟動,《東盟協調一致宣言》也成了東盟開展經濟合作的重要綱領。此後至80年代末,東盟的經濟合作有了廣泛開展,在諸多經濟領域中取得可喜成就。

到了9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日益加大,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問題已列入許多國家時官方議程,同時,東盟經濟實力已明顯壯大,大多數成員國經濟增長勢頭迅猛,普遍實行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貿易自由化的要求日益強烈。但是,亞太全區域經濟合作的實際進展緩慢,不能滿足東盟國家對經濟貿易自由化和一體化的迫切要求,所以,東盟國家一改過去隻重視對美日歐的貿易而忽視區內相互貿易的現狀,開始下大力氣推進本區域的經濟合作,試圖通過內部經濟整合,一方麵滿足各成員經濟貿易迅速發展的需要,一方麵加強東盟做為整體在全球多邊貿易談判中的力量。為此,東盟做出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積極籌建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1991年10月,東盟召開第二十三屆經濟部長會議,同意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即在未來15年內建立一個真正自由的開放的東盟市場,並使各成員國的工業製成品共同關稅率降為0~5%。1992年2月,在新加坡召開的東盟第四次首腦會議上正式做出決定:自1993年1月1日起的15年內,將東盟內部的共同關稅率降至0~5%。同時,首腦會議還通過了一份《加強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該協定規定,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自由貿易區,合作的範圍包括貿易、工業、礦業和能源、金融及銀行、食品、農業及林業、運輸通訊等。在這次首腦會議期間,東盟六國經濟部長還簽署了為實現自由貿易區鋪路的《有效普惠關稅協定》,確定了具體的行動步驟。即:首先規定了15大類工業製成品列人加快降低關稅稅率步伐的有效普惠關稅計劃,該項計劃涉及的貿易額占東盟區內貿易額的2/3;其次規定了減免關稅的進程表,決定在5—8年內把關稅率降至20%,到15年期滿後降至5%以下。在1994年9月的第二十六次東盟經濟部長會議和1995年7月的東盟文萊外長會議上,東盟國家又一致同意加快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計劃,把原訂的實現自由貿易區的時間由15年縮短為10年。這一決定在1995年12月的東盟第五次首腦會議上正式得到確認。這次首腦會議不僅決定把實現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預定時間由2008年提前到2003年,爭取在2000年基本建成,而且進一步做出以下規定:區內貿易關稅率減至0~5%的商品範圍將包括農產品和原材料等敏感項目;從1996年1月1日起逐步取消區內貿易的配額限製和非關稅壁壘;合作領域從商品貿易領域擴大到服務行業和知識產權領域;促進基礎設施和電訊方麵的相互投資;建立內部經濟糾紛仲裁製度等等。上述行動表明,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步伐大大加快。在此推動下,東盟的內部貿易有較快增長,1995年東盟內部貿易額已達近1200億美元,比1993年時增加了50%,1996年還在繼續上升。

2.開展卓有成效的小區域合作。1991年10月的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上,一個重要議題是由新加坡方麵提出的“新-柔-廖增長三角計劃”。該計劃提出由新加坡與其鄰近的馬來西亞柔佛州、印度尼西亞的巴淡島(屬廖內群島)共同形成經濟發展區,利用這一次次區域內獨特的生產要素互補優勢,實行合作開發,共同增長。該計劃得到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積極響應,會後很快付諸實施。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新-柔-廖增長三角”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開發成效,而且以其涉及範圍小、易於達成協議、投資少見效快等優勢而顯示了這種小區域合作的生命力,並很快在亞太地區產生了較強的示範性效應,帶來了一場“增長三角熱”。僅東南亞地區就又出現了由馬來西亞的檳城、泰國南部的普吉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北部構成的所謂“北三角”,由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沙巴和印度尼西亞的加裏曼丹等構成的“東三角”,還有一個由泰國與越、老、柬、緬四國共同構想中的所謂“黃金半島”計劃,也一樣地帶有小區域合作性質。總之,這種以“增長三角”形式出現的小區域經濟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整體進展。

3.擴充組織實體,向東南亞共同體目標邁進。進入90年代,東盟加快了向印支地區擴大的步伐。1992年7月召開的東盟外長會議上,菲律賓外長稱:“東盟是東南亞國家合作乃至一體化的必然的唯一途徑,這還是一個確定無疑的地域政治現實”。這次外長會議後,越南、老撾、柬埔寨先後成為東盟觀察員,並且越南於1995年7月的東盟外長會議上獲準正式加入,實現了東盟組織自1984年以來的第二次擴充。1995年12月中旬,東盟在曼穀召開第五次首腦會議,東盟七國首腦和老、柬、緬三國的首腦第一次會晤,並共同確定到2000年將東盟擴展到東南亞地區的目標,即同意柬埔寨於1997年加入,爭取使老撾和緬甸在2000年前加入。此後加快了組織擴充進程。1996年7月的第二十九次東盟外長會議正式批準了老撾和柬埔寨於1997年加入東盟的要求,並且將已遞交入盟申請的緬甸升格為東盟的觀察員國。1997年5月31日,東盟七國外長特別會議做出決定同意於是年7月接納緬、老、柬為新成員,作為向東盟成立30周年的獻禮。1997年7月底,東盟不顧美國和歐盟的阻撓,按計劃正式吸收老撾和緬甸為其成員國,柬埔寨隻是因為國內問題而被暫時推遲加入,一旦國內問題得到解決,隨時都將成為東盟的第十個成員國。這些事實表明,東盟實現其東南亞十國共同體的目標至少在形式上已為期不遠,未來的東盟將是一個麵積為450萬平方公裏,人口達4.5億,國內生產總值近7000億美元的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當然,實現東盟擴大後的內部一體化仍將是一場重大的考驗。

4.加強整體協調,開展積極的對外經濟聯係。麵對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壓力,東盟一方麵加緊內部經濟整合,一方麵更加重視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及國際組織中的整體協調作用。突出的表現是,東盟國家在新興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中,努力保持一個整體形象,相互協調立場,以一個聲音講話。為了提高東盟在對發達國家經濟交往中的地位,1990年馬來西亞提出建立東亞經濟集團的構想,其目的明顯在於建立一個由日本領導,把美國排除在外的東亞經濟集團,帶有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對抗的性質。雖然該建議遭到了美國的堅決抵製,但東盟國家在將構想修改為設立東亞經濟核心會議後達成一致意見,並於1993年7月一致同意將東亞經濟核心會議隸屬於APEC,使該構想遂成為東盟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麵的重要主張。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東盟國家也表現出更積極主動的態勢。為了加強對歐盟的經濟關係,東盟主動倡議舉行亞歐首腦會議,最後促成了1996年3月1—2日第一屆亞歐首腦會議的召開。這次在東盟成員國泰國首都曼穀舉行的亞歐間世紀性對話,其主角是東盟和歐盟國家,除此之外,中、日、韓三國也參加了會議。亞歐十五國首腦第一次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達成了進行平等對話、設立商業論壇和製訂投資促進綱領、推動相互間經貿投資活動等協議。此次會議還決定將亞歐首腦會議定期化,即每兩年召開一次,第二次已於1998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第三次已確定於2000年在韓國舉行。亞歐會議的連續成功召開,無疑將有助於東盟提高其在國際經濟關係中的地位,促進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