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亞太多邊經濟合作的條件與特點(1 / 3)

一、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

·亞太經濟合作的基礎是亞太地區相互依存的經濟關係,因而亞太第一個有利條件是相對獨立的網絡體係,包括:

(一)技術網絡。亞太地區是世界科技的中心,有美、日、俄、中、印等科技大國,有遍布的科技開發基地。即美國西加利福尼亞和太平洋東岸的矽穀,是美國半導體與電腦業的心髒;日本築波科技城,擁有日本最大電子技術開發基地。日本九州島島即矽島,是半導體工業基地;台灣新竹科技區;韓國大德研究科技城;新加坡肯特崗科技園區;中國北京的中關村電子產業區及上地科技園區。不僅如此,而且亞太的美、日、韓、中國、新加坡等國都先後提出科技興國的戰略,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如80年代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中國的“863”計劃,日本科技發展綱要等等。美、日為主要的技術輸出國,發展中國家為技術吸收國,但中國、印度每年都有一定數量技術出口,新興工業國也有技術輸出。本地區技術自給程度相當高,因而技術網絡是名符其實的。

(二)資本轉移和金融網。金融是現代經濟的靈魂。亞太地區成為國際金融的中心。紐約,是世界第一大國際金融市場,其次有東京、香港、新加坡等三大金融市場(還有將要崛起的上海金融市場),金融業完全實現了國際化。四大金融市場接連開市或閉市,形成24小時連續不斷的金融網絡。

日本近年來巳發展成世界投資大國,美國一直是日本對外投資的重點國家。日本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到1990年底已占到外國在美全部投資的20.68%。美國在吸收海外投資的同時,也對日本及中國等亞太國家投資。“四小”也於近年來加大對東盟及中國的投資,中國在1995年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吸收外資國。亞太地區的資本轉移網的形成,成為亞太經濟持續增長的切實保障。

(三)資源供應網絡。亞太地區有豐富的資源稟賦。礦產資源方麵,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蘊藏量極大,中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是這一地區的資源大國。能源方麵,中國、俄羅斯、美國、墨西哥是世界原油儲量大國,還有豐富的水能以及占世界儲量一半的天然氣資源。生物資源方麵,本地區大米、大豆、橡膠、椰油、棕櫚油等產量居世界第一。東南亞是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地。亞太森林資源相當豐富,就海洋漁業資源來說是世界最豐富的地區。在人力資源方麵,亞太地區超過世界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高素質人口不少,因而勞動力資源十分充足。總之,區內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交流,形成有效的供應網。

(四)商品貿易網。亞太經濟合作的第一個有利條件是:地區內部貿易聯係的大大加強。80年初,太平洋地區出口的52%和進口的54%都在本地區內部完成,貿易聯係程度超過了歐共體(1981年,歐共體內部出口占51%,內部進口占47%)。就國別而言,80年代末,日本62%的出口,57%的進口;美國46%的出口,52%的進口;加拿大82%的出口,77%的進口;“四小”70%的出口,68%的進口;東盟72%的出口,63%的進口;中國75%的出口,66%的進口都在區內,因而初步形成了貿易網。

亞太經濟合作的第二個有利條件是:環太平洋國家的政治經濟戰略轉移。美國一反70年代從亞洲收縮的戰略,重返亞洲,在其經濟重心西移的背景下,美國積極主動地構築在亞太的經濟安全體係,推動經濟合作。中國自1978年以來,奉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太平洋沿岸形成綿延萬裏的對外開放帶,中國人民決心積極參與世界經濟大體係之中,與國際市場接軌,與國際慣例接軌。俄羅斯實施“雙頭鷹”的東西兼顧的戰略,積極卷入亞太經濟大循環。澳大利亞、新西蘭實施“融入亞洲”的戰略,把對外經濟關係的重點由歐洲移向亞洲。日本則早就鼓吹“脫美入亞”,在亞洲構築其經濟生命線。東盟在80年代以後,開始對“太平洋共同體”的形成持積極態度,“6+5對話”就是東盟爭取主動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