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亞歐關係(2 / 3)

二、兩次亞歐會議的召開及其重要意義

召開亞歐會議的動議,最先是在1993年10月在新加坡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由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的。這一建議得到東盟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的支持。1994年10月,吳作棟訪法時重申這一建議,得到法國的積極響應。在法國的推動下,歐盟部長理事會於1995年3通過決議,支持召開亞歐會議。隨後,泰國的總理、副總理相繼訪問歐洲,最終決定於1996年3月初在曼穀召開首屆亞歐會議。

從提出動議到正式開會,隻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兩大洲共25個國家的領導人及歐盟執委會主席聚集一堂,共議合作、發展大計,這在歐亞關係史上前所未有,引起世界矚目。與此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如此規模的會議竟然沒有美國參加,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環顧當今世界,凡是對全球格局有影響的組織和活動,沒有哪一個可以沒有美國的參與,美國不僅僅要參與,更要主導,不必說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北約(NATO),就是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美國也一直扮演著“領導”的角色。可此次兩大歐洲如此高規格的會議,發起人是東盟的一個小國,然而亞歐雙方都不約而同“忘記”了邀請美國,這件事所包蘊的內涵及引起的關注,絕不亞於亞歐會議本身。日本的評論家認為,亞歐接近在很大程度上是挑戰了美國的獨斷專行,亞洲可以用歐洲牌牽製美國,亞歐會議誕生了與美國主導的APEC相提並論的框架。

亞歐會議於1996年3月1—2日在泰國首都曼穀召開,會期隻有短短的兩天,可是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各國領導人在會議上的發言及會後所發表的《主席聲明》和一係列有關後續活動的共識,集中反映了戰後亞歐關係的現狀及其發展前景。

會議主席,泰國總理班漢在3月1日致開幕辭時明確指出:亞歐兩洲處於可以一起確立新國際秩序的獨一無二的地位。此次聚會的目的是要在亞歐之間建立一種充滿活力的聯係,形成一種新的夥伴關係,因此,應本著做平等夥伴和相互尊重的新精神將亞歐聯係在一起。班漢特別指出:“亞歐應該學會正確評價對方的長處和短處,必須樹立能促進對方的觀念和價值觀理解的態度,隻有到那時,亞歐才能有親密的夥伴之間不可缺少的那種信任”。

歐盟主席雅克·桑特在開幕式上的講話則闡述了歐洲國家的立場。他說,亞歐領導人聚會曼穀的原因是,歐盟意識到歐盟迫切希望更多地了解亞洲,目的是加強亞歐兩個地區的經濟關係,增加歐盟在亞洲的政治和經濟的存在,通過擴大同亞洲的合作,為兩洲的和平與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總理李鵬在大會發言時說,亞歐會議是一個曆史性的創舉,它標誌著亞洲的發展和整個國際關係的深刻變化,說明了多極化趨勢正在發展,由某一兩個大國壟斷國際事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這些領導人的講話,集中反映了亞歐關係中互有所求、雙方都力圖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加強自己的影響的動因。尤其是亞洲領導人直言不諱,明確指出,如今的亞洲已不是昔日歐洲的殖民地,再以“歐洲中心”的心態與亞洲人打交道巳行不通。告誡歐洲人“應該學會正確評價對方的長處和短處”,這深刻地反映了亞歐國家關係的現狀。正如輿論指出的:“歐盟所有國家的領導人前往曼穀朝拜,表明老殖民主義終於認真對待世界上這個最具活力的地區”。

會議結束時發表的《主席聲明》,內容廣泛,基本包涵了兩天會議中所達成的共識,勾畫出了亞歐未來關係的基本框架。

《聲明》說,會議承認亞歐需要為共同目標而努力,這個共同目標就是維護並加強和平與穩定,創造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條件,此次會議建立了促進經濟增長的亞歐全麵新型夥伴關係。對於加強經濟合作的問題,《聲明》指出:會議承認亞歐兩個地區存在經濟活力和多樣性,亞洲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有對消費品、設備、資金和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而歐洲也是世界上需求商品、投資和服務的一個主要市場,這兩個地區逐步增加的經濟聯係形成了亞歐建立強有力夥伴關係的基礎。

會議決心增加亞歐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鼓勵私營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加強合作。會議同意創造使雙方市場形成更方便、更自由的條件。會議要求雙方的高級官員就如何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盡快召開非正式會議,討論有關可能采取的措施。

會議製定了本次大會以後的主要活動及一係列後續行動措施,主要有:

——每兩年召開一次亞歐國家領導人會議。決定第二屆亞歐會議將在倫敦舉行(已於1998年4月3—4日召開)。第三屆會議將於2000年由漢城主辦。

——首屆亞歐外長會議於1997年2月12—15日在新加坡舉行。此次會議的主要成果是以2100萬美元建立了亞歐基金會。

——在泰國舉行政府和私營部門工作小組會議,以便在今後6個月內擬訂亞歐促進投資計劃,並決定在泰國建立亞歐環保技術中心。

——在馬來西亞建立亞歐大學。

——聯合開發湄公河流域,等等。

1996年召開第一次亞歐會議以後,第二次亞歐會議按預定計劃於1998年4月3—4日在倫敦召開。由於1997年以來東南亞國家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合作緩解亞洲金融危機。東盟國家就此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他們要求歐盟積極敦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放寬貸款的附加條件,使這些受衝擊的國家得到較多的援助。此外,東盟國家要求歐盟加大解救的力度。危機發生以來,歐盟國家普遍未予足夠的重視,沒有采取有力度的舉措。特別是受災國家中欠西歐的短期外債達600億美元,他們希望將這些短期債務轉為長期貸款。由於東南亞國家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貨幣大幅度貶值,使得他們對歐盟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從而擴大了已有的貿易順差。歐盟國家對此表示要采取“反傾銷”措施,這對東南亞國家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東盟國家要求歐盟重新考慮此項政策,防止出現貿易糾紛。

鑒於此次金融危機的教訓,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還建議亞歐聯合倡導建立“國際貨幣市場監管機製”,以提高國際金融交易和流動的透明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