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的亞歐關係,是當前國際關係中最受矚目、且影響極大的組成部分。
在長達幾十年的冷戰狀態下,美、蘇爭霸的主戰場在歐洲。
歐洲自己被一分為二,分別綁在兩大集團的戰車上,為維護各自的利益而爭鬥。雖然西歐大多數國家是美國的盟友,但又不得不時時提防美國侵犯他們的利益,對付美國的霸道行徑,因此,歐洲對外關係始終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為重心。
另一方麵,歐洲曾是大部分亞洲國家的宗主國。長期以來,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亞洲是愚昧、落後的代名詞,而歐洲則是繁榮、發達的象征,“歐洲中心論”在很多歐洲人的心目中仍舊根深蒂固,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與其說歐洲對發展與亞洲的關係是“無暇顧及”,倒不如說是“不屑一顧”。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德國統一、東歐劇變,國際格局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都使得歐洲必須重新審視世界,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他們發現,他們忽略了亞洲,今日的亞洲巳是今非昔比的了。
一、亞歐會議召開背景
亞洲特別是東亞自80年代以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地區。過去10年內(1986—1996),全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的前四名國家均在東亞,他們是中國、泰國、韓國和新加坡。東盟國家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前經濟平均增長達到8%以上,國際公認的11個新興市場,有8個在亞洲。目前,東亞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已占世界生產總值的25%(60年代初僅為4%),占世界出口總額的25%及進口額的27%,而外彙儲備更將近占全世界的一半,達到40%。東亞10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萬美元,與北美(約7.85萬億美元)歐洲(約7.5萬億美元)大致持平,形成世界經濟第三大中心。雖然1997年以來,東南亞國家相繼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但經過一年多的動蕩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巳走出低穀,顯示出複蘇的勢頭,大多數評論家認為,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基礎仍在,前景仍然十分看好。
冷戰結束後,歐洲得以從巨大的壓力下解脫出來,但由於周期性的衰退,經濟發展陷入困境。歐盟內需不旺,市場飽和,高福利包袱沉重,失業人口巨增,歐亞對比,使得歐洲感到必須以新的眼光看待亞洲,重新審視自己的亞洲政策。
1993年,德國總理科爾訪問亞洲,亞洲國家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使他深受震動。回國後即著手製定新的亞洲政策,明確提出要開展“亞洲攻勢”。當年10月,德國政府的《亞洲外交藍圖》出台,具體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及教育等領域開展對話或合作。西歐其他大國如法、英、意等也不甘落後,相繼出台了自己的亞洲政策。法國1994年提出了包括10項措施在內的《法國在亞洲的主要行動》,目標是5年內將法國對亞洲的出口比重由7%提高到10%。英國也提出把促進與亞太地區的經濟關係作為“主要目標”。西歐國家的領導人如德國總理科爾、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等公開宣稱,由於亞洲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他們還明確指出,不要把亞洲的崛起看成是對西方的經濟威脅,而應視其為對革新歐洲經濟政策的鞭策。科爾甚至還明確指出,東西方要互相學習,“現在西方應向東方文明學習很多東西”。他強調,歐洲人應放棄歐洲中心主義。此外,歐洲其他國家如西班牙、比利時、芬蘭、瑞典等國也紛紛出台亞洲政策或召開亞洲問題研討會,設立有關的組織。到1994年7月,歐盟出台了代表發展與亞洲全麵關係共識的《走向亞洲新戰略》。歐盟認為:歐洲必須與亞洲進行更廣泛的對話,建立一種建設性的、穩定、平等的夥伴關係。歐盟提出,要把加強歐洲在亞洲的經濟存在作為一項總目標,鼓勵歐洲各國與亞洲加強經貿合作,計劃在東盟設立“歐洲商務中心”。歐盟不但把亞歐經濟合作當作首要任務,而且還提出了全麵發展和加強在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的藍圖。隨後,在1995年,歐盟又先後製定了《歐日關係長期政策》和《歐洲—中國關係長期政策報告》等綱領性文件。歐盟的這一係列重大舉措,旨在改善亞歐關係。一方麵可以借助亞洲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需求推動自身的發展,以擺脫經濟衰退的陰影;另一方麵,歐洲也希望藉此改變美—亞—歐三角關係一直持積極的態度。
亞洲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對發展與歐洲的關係一直持積極的態度。
在美—亞—歐三角關係中,美國已經在亞洲插足多年。不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方麵,都保持著無可爭議的強勢地位。為了推行其稱霸世界的戰略,美國除了加緊對歐洲的控製以外,對亞洲國家也從未放鬆。美國在對日貿易中的汽車、半導體、膠卷、航空、保險等領域摩擦不斷,揚言動用“301”條款,對東亞其他發展中國家,美國也采取了許多不公道的手段。如在對華關係上的“最惠國待遇”、“世貿入關”、“知識產權”等問題上,一再施鴨,其強權霸道色彩毫無掩飾。甚至對泰國、馬來西亞等這樣一些發展中的中小國家也毫不相讓,以強欺弱、以大壓小等貿易摩擦不斷。
近年來,東盟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就其整體實力和戰略地位來說,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在經濟上與美國這一超級大國打交道時時受到掣肘以外,東盟在爭取邁向世界舞台上“一極”的過程中也深感力不從心。東盟國家主導的“東盟地區論壇”是亞太地區目前唯一較為成熟的多邊安全對話機製,但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從未掉以輕心,他正試圖以“北美自由貿易區”(NAITA)為依托,謀求主導亞太經合組織,並將其合作範圍擴展至領域。此外,克林頓政府還提出了“新太平洋共同體”的方案這將進一步削弱“東盟地區論壇”的影響。因此,東盟國家希望加強與歐盟的合作,使之在與美國這一超強打交道時取得較有利的地位,製約霸權主義。
冷戰後亞歐雙方不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方麵都互有所求,因此,1996年3月1日在曼穀召開的“亞歐會議”,就成為亞歐關係的一個裏程碑,成為當前國際關係中最能反映出美一亞一歐三角關係中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