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雙方在政治方麵的衝突增多
冷戰後東盟與美國的政治衝突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人權外交和東盟擴大。
(一)人權問題上的爭執。
1993年7月克林頓政府提出要建立一個“分享力量、分享繁榮和對民主價值共同承擔義務”的新太平洋共同體。該共同體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積極向亞太地區輸出民主和美國的價值觀念,重視意識形態的作用。克林頓政府認為“民主的推廣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實現區域和平繁榮和穩定的最佳保障之一”。
在外交實踐中,克林頓政府不斷利用“民主和人權”向東南亞國家施壓,要求改善人權狀況,並極力向東南亞國家推銷美國的價值觀念。美國在勞工問題上同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發生爭執,威脅要取消對印度尼西亞的關稅優惠。美國指責新加坡濫用酷刑對待在新加坡違法的美國人。這些國家則予以強烈的抵製和反對。李光耀曾在多種場合反對美國在東南亞推行西方式民主和人權的政策。馬哈蒂爾多次指責美國推行人權外交,宣稱亞洲人用不著美國說三道四。1993年他拒絕參加在西雅圖舉行的APEC非正式首腦會議,使美國大失顏麵。
美國與東盟國家間對人權的認識存在較大分歧。美國認為人權是普遍的,東盟國家則認為人權雖有普遍性,但談到人權時必須考慮到各國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具體情況;美國強調政治權和民權,而東盟國家則認為,人權還應包括生存、經濟發展權利、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它們相互關聯,缺一不可;美國主張用一切手段來促進民主和人權,而東盟國家則認為不應將人權政治化,不應將人權作為經濟合作和提供援助的附加條件;美國聲稱“人權無國界,不是內政”,而東盟國家則強調,保護和促進人權應“承認並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原則”。
1993、1994年,美國同東盟國家關係一度變得十分緊張。為了擺脫困境,1994年5月美國開始調整政策,在政治上適當退讓,盡量尊重東盟國家的現實。美國力圖改變那種居高臨下、對亞洲國家橫加指責的態度。如美國前副國務卿斯佩羅於1994年7月在曼穀的講話中所說:“美國要努力學得像亞洲人一些”,要學會按“協商精神辦事”。盡管馬哈蒂爾屢屢對美國出言不遜,但美國的官方輿論一直避免直接攻擊馬來西亞。此後雙邊關係逐漸得到修複和改善。
(二)圍繞東盟的擴大產生的摩擦。
隨著冷戰後全球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東盟各國為維護自身利益,開始考慮建立包括印支三國和緬甸在內的“大東盟”。柬埔寨問題的和平解決為“大東盟”計劃的實現提供了可能。1994年起,東盟六國開始加速成員國的擴大進程。1994年5月召開的“東南亞大國非正式會議”上提出建立由東南亞十國組成的“東南亞共同體”。1995年7月越南成為東盟的正式成員。此後東盟又吸收了老撾、緬甸入盟。
美國對東盟的擴大有支持的一麵。一來它想通過大東盟促進亞太經合,為其最終建立亞太共同體作鋪墊;二來美國意圖利用擴大後的東盟來牽製中國。因此在1994年克林頓提出的《美國的亞太戰略》中,對東盟的擴大表示過明確支持。1994年2月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克裏斯托弗表示,美國支持越南加入東盟。在越南入盟前夕,美國與越南建交。
但是圍繞緬甸加入東盟的問題,東盟和美國之間出現了一些新的摩擦和鬥爭。美國強烈反對緬甸成為東盟成員國。因為美國認為緬甸的軍人政權嚴重侵犯了人權,認為國際社會應對其進行封鎖和製裁來促其轉變。在1996年東盟地區論壇會議上,克裏斯托弗公然宣布,美國希望看到東盟采取積極步驟“確保緬甸政府不再采取進一步的壓迫行動”。
東盟頂住了美國的壓力,於1994年邀請緬甸參加東盟外長會議。1996年7月東盟將緬甸接納為觀察員國。1997年7月在東盟成立30年之際,緬甸和老撾一起加入了東盟成為正式成員國。但隨後東南亞地區即爆發了金融危機,因此有些東盟國家領導人認為這次危機是美國不滿緬甸入盟而暗中加以操縱的結果。無論此種說法是否屬實,它都反映了東盟與美國在政治方麵的分歧和不信任。
1996年3月由東盟倡導召開的亞歐會議將美國排除在外。美國曾要求東盟邀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與會,但也遭拒絕。這充分體現了東盟在外交上相對於美國的不斷增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四、結語
在分析冷戰後東盟和美國的政治、經濟、安全等各方麵關係時,我們可以注意到四個特點:1.軍事力量在雙方關係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2.雙方經濟交往更加密切,逐漸成為雙邊關係的主要內容;3.東盟組織作為一個整體與美國的交往增多;4.人權問題是雙邊衝突的一個重要根源。美國曾一度試圖把人權問題和安全、經濟領域的合作聯係起來,因遭東盟的反對而暫時作罷。
種種特點表明,東盟和美國正由一種以軍事為主要內容的單向依賴關係逐漸轉變為一種多層次、多領域的複合相互依賴關係。在這種背景下,東盟與美國的關係將日趨平等,美國對東盟及其成員國的控製能力會越來越弱。具體來看:
(一)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逐漸建立,東盟經濟將會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其經濟實力會不斷增強。在柬埔寨加人東盟之後,東盟將擁有5億人口,其國民生產總值達700億美元,將在整個亞太地區僅次於美、日列第三位。東盟自由貿易區還將會力口強東盟內部的經貿發展,從而進一步減少東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而美國傳統市場的出口已近飽和狀態,為帶動其經濟發展,它必須把貿易發展的重點轉向新興市場,而蒸蒸日上的東盟自然是它開拓市場的主要目標之一。這樣,東盟和美國在經濟上的不平等的相互依賴關係就會發生有利於東盟的變化。
(二)東盟倡導創立的東盟與對話國外長會議、東盟地區論壇、東盟一中、日、韓首腦會晤等多邊安全對話合作機製,增進了亞太國家之間的信任和合作,在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合作安全的實現將削弱東盟對美國軍事力量的依賴。同時,冷戰後東盟國家加強了自身武裝力量的建設及聯盟內部的軍事合作。因此,雖然在相當長時期內東盟仍不能完全擺脫美國的安全保護傘,但排除大國在本地區的勢力、由自已掌握東南亞地區的安全主導權是東盟的既定目標,東盟勢必會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三)若大東盟計劃得以實現,擁有10個成員國的東南亞共
同體將成為亞太地區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中心。隨著聯盟凝聚力的增強,成員國將進一步加強外交政策的協調,“用同一聲音講話”。在處理對美關係時,東盟整體的力量將遠遠超過以前其單個力量的簡單相加。
不過,我們也應當考慮到偶發性事件對將來美國和東盟關係的影響。如果在不久的將來東盟遭遇到重大的外部威脅,安全問題將會再次壓倒一切而成為雙邊關係的首要內容。那時東盟相對美國的平等化進程可能將會停滯甚至倒退。但是,從長遠來看,平等的相互依賴關係是大勢所趨,不會因一事一時的變化而改變其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