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優越的外部環境和雙方的有利條件,中國和東盟的經濟關係在冷戰後取得了顯著進展。
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發展較快。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1988年,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額為38億美元;到1996年,達203.95億美元,突破了200億大關,年均增長20%。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與各自進口總額相比,份額不高,如1994年,平均隻占5%左右,這表明雙方的貿易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相互投資。東盟國家對華投資截止到1989年底共8.12億美元,從1991年開始迅速增加,1992年底已累計投資17億美元。其中新加坡獨占鼇頭,在世界對華投資排名表上居第四位,僅次於香港、日本和美國。泰國投資也增加很快,在東盟國家中居第二位。近年來,東盟對華投資領域除原來的製造業、旅館業,正在進入其它一些行業,如汽車工業、造紙業、發電廠、基礎設施建設、零售百貨、金融業、房地產等等。投資地點也從南方四省向華東、東北及內地省份移動。與東盟對華投資相比,由於中國資金有限、缺乏對外投資和海外經濟合資企業的經驗,對東盟投資起步晚,金額也有限,目前約有3億多美元。中國與東盟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雙方都以資本吸納為主,相互投資必然有限,仍要依賴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技術合作。這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互補性很強、最有潛力的合作領域。中國在航天技術、機械製造、水力發電、核能源及某些電子產業方麵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且成本低於國際水平,而東盟在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等方麵有較好的經驗和技術。1994年,雙方建立了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兩個委員會。另外,中國巳在北京設立東盟與中國科技訓練中心,在東盟國家設立科技研究和服務中心。這些舉措的實施無疑將大大促進雙方科技合作。
當然,中國與東盟的經濟關係也存在相互競爭的一麵,這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有所體現。雙方的經濟發展戰略、外貿結構和外貿方向上具有相似性,產品都是勞動密集型,且都處於積極吸引國際資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製造業升級,進一步擴大出口的外向型發展階段,因此,會在這兩個地區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爭奪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
三、中國與東盟關係前景分析
中國和東盟國家作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發展中地區,合作潛力巨大,發展前景樂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雙方關係的發展會造成一定阻礙。因此,21世紀中國與東盟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關係的開發與推進,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涉及政治、安全利益問題的解決。
(一)突破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現有規模和框架,把雙方經濟關係推向一個新階段。
從現狀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雖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但雙方經濟關係仍基本上屬於雙邊合作,規模不大,層次也較低,不能滿足雙方經貿關係發展的需要。因此,突破現在框架,發展多邊區域性合作,特別是月前已發展的兩國跨界或三國以上邊界地區交流協作將大有作為,有可能推動雙方經濟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我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國家的合作業已啟動,主要是通過對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利用,把中國西南與泰、緬、越、老(撾)、柬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可以發展多國經濟合作開發的極有潛力的區域。這個以“黃金四角經濟合作區”命名的合作計劃得到了有關各國的積極響應,陸、海、空交通運輸合作已進人實質性協作階段,中、老(撾)、緬、泰四國水電聯網工程也在各國開始運作,旅遊、經貿合作也開始實施。
另一個多邊合作區域是環南中國海的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南中國海約有1萬億美元的資源蘊藏,而環南中國海的國家、地區,無論自然資源、人力資源都很豐富。因此,這裏是21世紀中國與東盟生存空間的主要依托。雙方在這一地區的合作應是一個戰略性的合作。首先,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形成中國經濟圈,通過它的幅射作用,可以吸引更多華人參與,從而擴大為華人經濟圈。進而使中國經濟圈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通過華人資本進行的貿易和投資活動逐步整合,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二)在未來雙方關係發展中,還應本著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平等協商的原則妥善解決雙方存在的問題,這是符合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安全利益的。
南中國海爭端是曆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中國擁有對南沙群島及其附屬海域的主權。但一貫主張和平解決爭端,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1995年的東盟外長與中國外長的對話會議上,中國提出願同有關國家根據國際法和現代海洋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法律製度通過和平談判妥善解決有關爭議,並維護南海國際航道的安全和暢通,中國的這一立場受到東南亞各國的普遍歡迎。顯然,隻要各方持克製態度,謹慎對待,南中國海爭端不會動搖冷戰後中國與東盟新關係的基礎。
華人華僑問題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曆史性問題。進入90年代,雖然“雙重國籍”已基本得以解決。但華人問題一直比較敏感和複雜,如1998年5月印度尼西亞騷亂中華人所受到的迫害就說明了華人問題的複雜性。仔細考察問題的根源,會發現經濟利益是一個始終與華人問題緊密相關的因素。一些海外華裔學者研究表明,“經濟衝突和反華(人)政治情緒向來都是互為依存的。”特別是近年來一些資金雄厚的華人企業集團加強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及其它經濟合作,被一些東南亞國家認為是華人的資本外流,從而引發效忠問題;另外華人與當地人的對立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雙方的矛盾與不合,從而影響雙方關係的發展。因此在華人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國家應承認雙重國籍的方針,鼓勵華人與所在國的認同;對華僑應切實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吸引華人投資應以民間形式為主,避免官方出麵組織,也不宜過分渲染。
冷戰後,中國與東盟關係的主流是友好的。對出現的問題,隻要雙方都堅持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為原則,相信能夠在逐步加深相互理解與信任的過程中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