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國家是近鄰,曆史上曾有過友好的交往。二次大戰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幾經曲折。冷戰結束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亞太格局的演變,雙方關係進入了密切發展時期。
一、冷戰期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
冷戰期間,由於受國際形勢的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幾起幾落,幾經曲折。這一時期的雙方關係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戰後至7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雙方互不信任,基本處於對立隔絕狀態。東南亞國家中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一直對中共政權抱有恐懼、仇視態度。泰國和菲律賓還加入了旨在遏製中國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接受了美國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馬來西亞雖未參加該組織,但同英國保持了聯盟關係,敵視中國。與它們的對華態度相反,中國並未直接與三國對抗,而是利用一切機會爭取它們的理解和信任。因此萬隆會議後,中國與上述三國關係有所鬆動,但不久又告惡化。三國相繼反對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攻擊中國的部分國內政策,如1958年10月上台的泰國沙立軍政權攻擊中國進藏平叛行動。同時,60年代中期中國國內進行“文化大革命”,在對外政策中奉行“支持世界革命”的極左路線,支持東南亞共產黨反政府的武裝鬥爭,從而使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
這一時期,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關係一直搖擺不定。1950年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但由於反共的右翼勢力掌權以及華人的雙重國籍問題,雙方關係十分冷淡。1953年印度尼西亞組成了較為溫和的政府,雙方關係有所升溫,最終解決了華人雙重國籍問題。1955年的萬隆會議使雙方關係達到了高潮。1956年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訪問了中國。1965年,通過“九·三〇”政變上台的蘇哈托推行了親西方政策,把中國視為印度尼西亞乃至東南亞的主要威脅,同時,中國此時進入十年動亂時期,對外政策的極左傾向也使雙方關係進一步走向了對抗。兩國發生了一係列衝突,1967年,印度尼西亞單方麵關閉了中國大使館,兩國關係幾乎斷絕,僅通過香港、新加坡維持有限的間接貿易。
中國與新加坡雖長期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經貿往來比較頻繁。
第二階段從70年代中期至冷戰結束。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美蘇爭奪態勢中蘇聯處於攻勢而美國處於守勢;美國為了確保戰略重點歐洲,在亞太地區實行戰略收縮;同時中蘇關係惡化,中國恢複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係緩和,中日關係實現了正常化;美國拋出“尼克鬆主義”,鼓勵和希望亞洲盟國自己處理其安全及防務事務。在這一背景下,東盟國家開始調整其追隨依賴美、英的外交政策,逐漸重視對華關係。
在東盟國家中,對華政策轉變最明顯的是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
馬來西亞認為中國不僅對東南亞實現區域中立化有利,而且認為對其推行不結盟政策也有幫助,強調要與中國發展積極的、全麵關係。1974年5月中馬建交,實現了關係正常化。1975年3月泰國組成了克立文官政府,中泰關係有了實質性發展,克立在施政綱領中明確宣布將改善對華關係列為其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1975年7月中泰建交。菲律賓對華政策長期以來一直追隨美國。1972年尼克鬆訪華後,美中關係有了緩和,菲律賓也調整了其對華政策。1975年6月,中菲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對外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受到了東盟國家的好評,並且於80年代,中國在柬埔寨問題上反對越南擴張,對於促進柬埔寨問題的和平解決做出了巨大貢獻,使東盟國家認識到中國是維護東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大因素,逐步擴大了與中國的關係。但這一時期,由於長期的政治隔閡,有的國家領導人對中國還有猜疑,不敢過分信任中國,因此這一時期中國與東盟關係並未實現全麵發展。
二、冷戰後中國與東盟關係現狀
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地區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俄羅斯力量從這一地區退出,柬埔寨問題得到了解決,東盟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印支國家與東盟敵對意識逐漸化解。這一切使東盟處於前所未有的有利環境中,東盟國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擴大、加強自身建設,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多層次安全框架,調整與亞太國家的關係,從而在亞太事務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加強。
中國也極為珍惜冷戰後亞太地區有利的和平環境,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擴大開放,本著“穩定周邊、立足亞太”的方針,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努力營造持久穩定的和平周邊環境,為國內建設服務。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冷戰後中國與東盟關係進入了一個全麵合作與發展的新時期。
(一)政治關係。
1.截止到90年代初,中國已和所有東盟國家建立和恢複了外交關係,全部實現了關係正常化。1990年8月8日,中國和印度尼西亞恢複了大使級外交關係。同年10月3日,與新加坡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1991年9月,與文萊建交。同年11月,越南共產黨總書記杜梅、部長會議主席武文傑率團訪華,實現了關係正常化。越南已於1995年7月成為東盟新成員。
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恢複外交關係,對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因為印度尼西亞不僅是東盟國家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東盟組織內居於主導地位,而且它與中國關係所涉及的方方麵麵問題最多、最深,遭受波折也是最大的,它的行為對東盟各國影響很大。80年代,印度尼西亞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為了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上發揮重要的作用,以及為了尋求更大範圍內的經濟合作,印度尼西亞開始把對華關係正常化提上日程。中國也在1985年中印(尼)恢複直接貿易之後公開表示隨時準備同印度尼西亞討論關係正常化問題,正是由於雙方都有所需,終於在1990年複交。
中印(尼)複交後,中新關係亦水到渠成,新加坡雖然一直和中國有直接的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但為了不給鄰國留下兩國關係特殊親密的印象,同時也為了提醒中國尊重它的主權,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多次聲明,隻有所有東盟國家都同中國建交之後,才能考慮新、中建交。實踐證明,這一政策有利於新加坡維護自身獨立、安全,對中、新關係的正常發展沒有多大損害。
2.中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通過多次高層互訪和直接往來,增進了相互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