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俄日關係(1 / 3)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其國際法主體的地位、權利及義務,蘇日關係也變為俄日關係。近年來,俄日關係幾經曲折,其發展引起了有關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的關注。

一、俄日關係的現狀

俄日關係形成之初,雙方出自利益的需要,擺出了積極發展彼此關係的態度。1992年2月,葉利欽剛上台不久,就親筆致函日本首相宮澤喜一,稱日本為“根據共同的價值觀而結成的夥伴和潛在的盟國”。俄羅斯外交部的外交綱領中,把通過解決俄日間領土問題以締結和約當作優先的課題,結束兩國間關於戰勝國、戰敗國的劃分,盡全力改善俄日關係。在具體方案上,葉利欽重提他於1990年1月以議員身份訪問日本時所闡述的“五階段解決論”,即第一階段,承認兩國之間存在領土問題;第二階段,把“北方四島”作為自由經濟區;第三階段,實現“北方四島”非軍事化;第四階段,在15年或20年內締結日俄和平條約;第五階段,實行“共同管理”,至於四島自由化,或是“選擇、歸還”的問題,則應留給下一代人去解決。葉利欽還認為有必要縮短解決問題的期限。與此同時,日本方麵的態度也出現了積極的變化,考慮俄方一次性歸還的困難,改變了策略。1992年5月日本外相渡邊美智雄赴俄參加日俄外長第二次會談時,也提出了一個分階段解決領土問題的所謂“軟著陸方案”,即在俄承認日本對“北方四島”擁有主權的前提下,先歸還齒舞、色丹兩島,締結和平條約;過一定時期後再歸還國後、擇捉兩島。俄日雙方解決領土問題的立場似乎已在提出可操作性解決方案的道路上接近了。

1993年俄總統葉利欽訪日並發表《東京宣言》。1995年、1996年日俄間聯係進一步加強,1997年11月,日俄進行了首腦會晤,簽訂了“橋本一葉利欽”計劃,雙方表示將在本世紀末解決領土問題,簽訂和平條約。

1998年11月,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對俄羅斯進行了正式訪問。日首相正式訪俄則是25年以來的第一次。訪俄期間,小淵惠三首相與葉利欽總統和普裏馬科夫總理舉行了會談,並簽署了4個文件: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旅遊合作備忘錄、環境合作備忘錄、郵政和通信合作協議。日方向俄方表示,日將撥出1億美元幫助俄實施經濟政策,並在日俄醫療合作框架內向俄緊急提供1000萬美元的藥品和醫療設備等。最為重要的是,雙方還簽署了《莫斯科宣言》,鄭重宣布兩國已“建立了俄日建設性夥伴關係”,雙方將做出一切努力,爭取在2000年前締結和平條約。《莫斯科宣言》指出,鑒於俄方對日方提出的關於“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建議給予了答複,兩國領導人已指示雙方政府加快締結和平條約的談判進程。雙方在領土問題上有了某些“彈性”,雙方都向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兩國在不損害雙方法律立場的情況下成立了劃界分委會和聯合開發四島分委會。兩國導人指出,“俄日關係在各自國家的對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兩國最重要的任務是在互信、互利和經濟合作的原則基礎上建立長期的建設性夥伴關係”。《宣言》強調,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全麵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這符合兩國戰略利益和地緣政治利益。雙方宣布,俄日在“八國集團”範圍內將加強合作。俄羅斯“理解並支持日本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認為日本是得到這種地位的有力候選國”。

截至1994年底為止,日本對俄承諾的援助共49.98億美元,其中有償的44.6億美元,無償的5.38億美元,各占總額的89.24%和10.76%。但實施的不足10%,日本輸出入銀行提供的金融信貸和貿易保險尚未實施。總地說,日本的援俄具有五多五少的特點:多邊援助多、雙邊援助少;有償援助多、無償援助少;人道主義援助多、金融援助少;小型援助多、大型援助少;承諾的多,實施的少。

在蘇聯時代,日蘇兩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在蘇聯向西方國家的經貿關係中就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境內政治、經濟危機的加劇,日本同俄羅斯之間的經貿關係又處在更大的滑坡之中。1992年,日本同俄羅斯的進出口總額較上一年下降了25%,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由1990年和1991年前蘇聯(俄)的第四和第三大貿易夥伴降到了第五位,進入1993年以後,俄日貿易雖有增長,但貿易總額隻有約43億美元,遠不及高峰時的1989年的61億美元。日本依然是俄主要貿易夥伴中同俄貿易額下降幅度較大的國家之一,即便是同過去占優勢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貿易,現在在許多方麵也落在了中國、韓國、美國,甚至歐洲國家的後邊。日本同俄羅斯貿易的不景氣,與西方國家和東亞許多國家同俄貿易的較快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同俄羅斯發展合資企業方麵,日本也算是積極參與者。據俄《經濟與生活》周報統計,截止到1993年7月1日,日本在俄的合資企業數為173家,占俄合資企業總數(9125家)的1.9%,排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之後。

這就形成這樣一種局麵:一方麵,俄羅斯境內因實行過激的經濟改革計劃,再加上原各加盟共和國間經濟聯係的破壞、中斷、國內危機加劇,通貨膨脹早已超過了危險值,迫切需要西方國家提供大規模的經濟貸款來穩定國內動搖的金融體係;另一方麵,對擁有技術,特別是擁有大把金錢的日本,卻並沒有表現出相應的靈活性。俄日關係呈現出冷淡而不破裂,對話但無甚進展的狀態。

二、製約俄日關係發展的主要因素

俄日政治、經濟關係發展緩慢,是由於存在著一係列製約因素。這主要包括:

1.棘手的領土問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蘇日兩國關係因南千島群島(日本稱為“北方四島”)爭端一直處於不和狀態,以致戰爭已經結束50多年,而這兩個交戰國始終未能簽署正式的和平條約。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這方麵的讓步困難仍很大,因為在俄國內,反對歸還“北方四島”的勢力強大,國內形勢不允許這樣做。

俄軍方及強硬派強烈反對在北方領土問題上做出任何讓步。軍方認為:控製這幾個島嶼對保證太平洋艦隊自由進出海參崴龐大的後方基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把四島歸還日本,俄將喪失對進入鄂霍茨克海的重要通道的控製,它擁有的核潛艇也會受到威脅,俄遠東地區統一的雷達區域也將遭到破壞,這將嚴重損害俄羅斯的戰略地位。軍方已為華約解散、東歐喪失及蘇聯解體而感到痛惜,因而極力反對以軍方贏得的領土做交易。在1992年7月俄議會舉行的“俄日關係和俄聯邦問題”聽證會上,議會及軍方代表認為,根據1951年的《舊金山條約》,日本已放棄了對“南千島群島”的主權。所以歸還四島沒有法律基礎。而且,“南千島群島”是俄重要利益所在,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所以堅決反對向日本讓步。他們認為,交出四島不僅會損害俄民族利益,而且還會引起俄邊界的連鎖反應,使許多國家繼而向俄提出領土要求。同年9月初,一批俄羅斯學者還在《蘇維埃俄羅斯報》上發表了致葉利欽總統的公開信,指出:無論從曆史、法律,還是從政治和經濟角度上看,對日本對南千島群島要求的任何遷就都是錯誤的。這種讓步隻能使俄羅斯失去豐富的海產資源,嚴重削弱俄在太平洋的軍事戰略地位,並使數以千計同胞的命運受到打擊,大大挫傷俄羅斯人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極端民族主義者日裏諾夫斯基在競選中直接了當地談到了北方領土問題,提出與日簽訂和平條約,不能有任何先決條件,俄羅斯是二戰的戰勝國,不允許有人提出領土要求。

領土問題在俄社會上也引起了強烈反響。俄舉行的數次民意測驗結果表明,大多數居民反對把四島交給日本。管轄北方四島的薩哈林州,90%的居民反對在領土問題上向日本讓步。薩哈林州行政長官費奧多羅夫說,如果俄羅斯決定把四島交給日本,那將是非法的,因為根據俄憲法,改變某地區的國土和邊界必須得到該地區的同意。薩哈林州永遠不會這樣做。該州還成立了保護四島委員會,揚言一旦俄羅斯政府將四島歸還日本,就立即宣布獨立進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