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日本首相羽田孜首訪俄羅斯,進一步鞏固了日俄關係所取得的成果。199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俄羅斯第一副總理索斯科韋茨率領龐大的政府代表團訪問了日本。在訪問中,俄方重申了《東京宣言》的有效性,並與日方達成了設立日俄貿易經濟委員會等有關經濟協議。1997年日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會晤和1998年小淵惠三首相首次正式訪俄達成的協議,雙方在解決領土問題的時間表上達成了一致,使這一製約雙方關係的問題有了進一步解決的可能。
俄日雙方雖有發展合作關係的共同願望,但其具體打算仍有明顯的差異。日本希望“在保持整體平衡的基礎上努力擴大兩國關係”。既要加強經濟政治合作,更要解決領土問題;既要以經濟政治交往為先導打破關係僵局,又不能偏離解決領土問題太遠。這樣,日方同意向俄羅斯提供5.3億美元的貸款,延期償付1994年底到期的2.8億美元官方債務。俄羅斯則主張先暫時不談領土問題,首先發展雙邊經貿關係,在簽訂兩國和平友好條約的基礎上,逐步探索解決領土問題的途徑。看來,兩國政策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現在經濟合作與領土問題的先後順序及如何解決領土爭議上。
近期內,矛盾還難以調和,情況不容樂觀,但從長遠來看,俄日間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冷戰時期的遺留問題,完全有可能被當今這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化解”。畢竟俄日互有所求。俄羅斯為了擺脫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急需獲得外援,特別是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日本作為俄羅斯的近鄰,擁有提供大規模資金和經濟技術援助的巨大潛力,同日本關係搞僵了對俄羅斯沒有好處。而且,今後俄羅斯要加速開發東部地區、擴大對東亞事務的參與,也離不開日本的合作和支持。日本則從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和確保自身安全的需要出發,希望利用國際形勢緩和及俄羅斯經濟改革的大好時機,盡快與俄羅斯建立穩定的睦鄰關係。如果俄日雙方真誠努力,遺留的曆史問題終究會得以解決。
2.俄羅斯東出已是事實,大多數東亞國家不反對,日本繼續阻止於己不利,則有可能改變戰略,推進同俄關係的改善和發展。
如前所述,東出是俄羅斯戰略利益所在,是其既定方針。為此,俄改變了獨立初期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路線,積極推進同亞太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的友好關係。俄羅斯同中國、韓國和東盟國家的關係已實現了正常化,同時在新的基礎上恢複同俄有傳統聯係國家(如朝鮮、蒙古)的關係,減少因蘇聯解體帶來的負麵影響,與之建立新型的務實關係。俄羅斯同東亞各國的經貿合作也有了較大發展。
俄羅斯的東出不但得到美國首肯,而且受到大多數東亞國家的歡迎。因為在它們看來,幾個大國在東亞地區搞平衡,可能比一兩個大國搞獨霸好些。東亞國家希望俄在這一地區占有一席之地,還因為它們在經濟上與俄羅斯有很強的互補性,它們正在進入俄市場。
與其阻止俄東出不成,還不如順勢同俄發展友好關係;再者,日本從爭奪俄這個潛在大市場出發和從雙方相同的價值觀念出發,也需要改變遏製俄東出戰略。1993年葉利欽訪日時,雙方強調“在共同價值觀念基礎上建立夥伴關係”,可以看作是雙方靠攏的征兆。
3.目前俄處於政權交替和經濟機製轉軌時期,此後經濟可能複蘇,日本則可能加快進入俄市場步伐。
許多學者認為,目前俄社會動蕩,經濟衰退,是過渡時期難以避免的現象。三五年後,最遲到下個世紀初,俄經濟會走出低穀。而且經濟回升的速度將比較快,因為俄物質基礎雄厚。一旦俄經濟出現轉機,俄就會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新戰場。屆時,日本也會加快進入俄市場的步伐。
綜上分析,可以認為,隻要俄日,尤其是俄羅斯形勢不發生逆轉性變化,俄日關係將沿著和解與合作的道路緩慢行進,前景不能低估。
俄日關係的發展對東亞局勢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呢?看來至少有三點:
第一,東亞是美國、俄羅斯、日本、中國等大國勢力比較集中的地方,冷戰後在東亞和亞太地區趨於形成多極製衡的戰略格局中,俄、日作為重要的平衡因素,彼此建立和發展良性的雙邊關係,不僅有利於東亞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有助於該地區其他問題的解決,推動地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俄羅斯重返東方與日本走向政治大國雖然不可能不發生矛盾和摩擦,但在維護東亞和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中有著共同的大方向,在該地區的許多重大問題上,經過雙方或多方努力是可以達到協調一致的。例如在地區安全問題上俄新近提出的一些主張和做法已逐漸為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亞太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所重視和接受。冷戰後,亞太地區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平衡,現階段亞太國家都在積極尋求一種新的安全機製。俄也力圖參與亞太安全事務,提出以“東北亞地區多邊磋商機製”作為推動亞太地區和次地區進行多邊談判的第一步。俄認為亞太地區與歐洲的情況不同,主要應通過發展雙邊關係,特別是一些力量中心的雙邊關係來編織亞洲安全的保險網,建立對所有願意參加者都開放的共同安全體係。由於亞太各力量中心的消長變化,目前美國、韓國、東盟國家對俄的主張日益重視,日本的態度也有所變化。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俄提出的建立亞太集體安全機製的主張有望同上述國家的建議形成合力,加快這一進程的實施,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均勢安全體係,促進東亞和亞太地區向多極化發展。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還有韓國、東盟幾大力量之間互相製約,任何一種力量要打破這種均勢來謀求地區霸權將更加困難。
第二,俄日改善關係,發展經濟往來,將有助於加強和深化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從而使整個東北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東亞局勢穩定的堅實基礎。俄認為,本世紀末,西伯利亞與日本、中國以及整個東北亞,將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國際貿易的重點將向這些地區轉移,俄必須做準備,使西伯利亞與遠東適應這一發展趨勢。俄加速開發和開放西伯利亞與遠東並積極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協作的政策是不會變的,這是推動俄今後經濟發展重大的、必不可少的步驟。等看到東北亞經濟開發區顯示出的活力,日本企業參與其東部地區的開發就會活躍起來。而隨著東北亞地區經濟的深入發展,俄日經貿合作規模的不斷擴大,俄羅斯的資源與日本的技術、資金相結合產生的效力將會愈加顯得突出並增強對東亞各國的吸引力,這對推動東亞各國的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促進東亞進一步繁榮與發展有重要作用,對亞太經濟的一體化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三’對中國的影響。目前在東亞的美、日、中、俄四邊關係中,中國處於較有利的地位。在日本謀求政治大國進而謀求軍事大國的問題上,美俄與中國持有相似的態度;在要求俄羅斯進一步削減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力量方麵,美日與中國又有相似的立場。特別是在俄日關係由於北方四島問題而陷入僵局、美日關係由於激烈的經濟摩擦而趨於緊張的情況下,使中國便有了同美、日、俄三大國打交道的主動權。但東亞格局正處於轉換之中,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我們決不能盲目樂觀。對中國來說,在注意協調處理好與美國關係的同時,俄日關係的發展應給予充分重視。一旦俄日之間解決了領土爭端問題,並通過正式簽訂和約從而實現了兩國關係正常化後,俄日之間進行較大規模經濟合作道路就會暢通。屆時,中國在俄日兩國間的砝碼作用將降低。現實情況下,中國應加強同俄日兩國的關係,增強在俄日兩國關係正常化過程中的地位。在俄日關係爭端中,采取局外人的靈活態度,避免同雙方中之任何一方把關係搞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