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如此強大的反對力量,葉利欽政權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妥協和回旋的餘地相當有限。況且,俄國內以放開價格和推行私有化為核心的經濟改革尚未走上軌道,經濟困難持續加深,群眾中的不滿情緒日益蔓延,在這種時刻,若葉利欽在外交上舉措不當,把領土拱手相讓,勢必將使自己的政權根基發生動搖,在世界上也丟麵子。
從日本方麵來說,收回北方領土是曆屆內閣苦苦追求的目標,是朝野普遍認同的國策。日本沒有別的牌好打,唯有不斷增加經濟籌碼,促使俄羅斯承認日本對“北方四島”的主權。所以,日本堅持政經不可分原則,強調隻有北方領土問題得到解決,日方才能對俄提供大批經濟援助。日本自認為,同意對歸還的方式、時間靈活處理已是最大讓步,按外交對等原則該俄方讓步了。
這樣,俄日雙方各執己見,僵持不下,使領土問題成了俄日關係發展中的最大障礙。
2.日本不希望俄羅斯東出,對它在東亞和亞太地區的地位提出挑戰。
東歐劇變和蘇聯的瓦解,使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變化,對俄羅斯來說,近50年的“東歐”變成了“中歐”,並且前蘇聯其他國家正在謀求加入北約和歐共體,俄羅斯西北部的波羅的海三國,已不是它在大西洋的堡壘,反而采取了強烈的反俄立場。烏克蘭、摩爾多瓦幾個世紀之久的“向北看”突然轉而麵向西方。俄羅斯感到同西方隔絕了。俄羅斯“回到歐洲”和加入歐共體是極其困難的。由於俄羅斯在北約向東擴展問題上同西方矛盾尖銳,有關專家稱俄與西方的關係有可能在新獨立的西部國家之間形成一道新的“鐵幕”,它們就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今日俄羅斯與歐洲交往的環境和機會較前蘇聯時期,甚至沙俄帝國時期更為不利。
蘇聯的解體,還使俄羅斯失去了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港口,這對其經濟和軍事的發展亦極為不利。俄羅斯西部和南部的戰略利益受到損失,需要在東方尋找出路,從東方得到補償。俄羅斯向東發展,開發其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同東亞和亞太國家建立友好關係,是其戰略利益所在。
但是,東方也不是真空。這一地區的日本是世界上第二經濟大國,並且正為實現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而努力。在這種情況下,它自然不希望俄羅斯“東出”,對它在東亞和亞太地區的地位提出挑戰。所以,日本不願意積極同俄發展經濟貿易合作,幫助俄加強其在東亞和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地位,甚至還要或明或暗地抵製俄在這一地區加強其地位的努力。日本從其戰略利益出發,遏製俄“東出”,這是製約俄日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
3.日本發展經貿合作重點不在俄羅斯,俄羅斯也未足夠重視同日本的經貿合作。
伴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經濟戰日趨激烈。經濟戰的主戰場是那些經濟發達和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即歐洲、北美和東南亞地區。日本是世界經濟競爭的主要角逐者,這三個地區理所當然地是日本經濟利益根本所在,是其發展經濟合作的重點地區。
早在80年代,日本就提出建立包括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在內的東北亞經濟圈的構想。但是,由於這一地區政治色彩濃、障礙多,經濟合作進展不大。後來,隨著東南亞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日本更多地是將戰略重心轉向東南亞,而把建立東北亞經濟圈的構想束之高閣,再加上近年來俄羅斯經濟危機深重,日本自然就不把同俄羅斯經貿合作作為重點。俄羅斯目前也尚未被列入日本21世紀的經濟計劃中。日本經濟國際化,成為世界的科學實驗基地等構想中,都沒有把俄國考慮在內。
前蘇聯的主要經貿合作夥伴是經互會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獨立後,開始大力推進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1992年,俄羅斯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額占到其外貿總額的61%,同大多數西方工業國的貿易額有了較大回升。日本也是西方大國,但是俄羅斯並沒有足夠重視同日本發展經貿合作,這主要與日本仍然是美國的一個“盟國”有關。
全球對抗的結束,雖然改變了日美同盟的國際環境,並對這個同盟提出了挑戰,但日美同盟至少還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政治關係是這樣,經濟關係也是如此。不管日本與美國在經濟上的競爭如何激烈,在對外經濟關係的一些重大的或敏感的問題上,仍將唯美國馬首是瞻。因此,俄羅斯認為,隻要大力推進同美國的經貿合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俄日經濟關係的發展(事實上1993年日本政經不可分原則的鬆動和答應援俄16億美元,也確實與美國的壓力分不開);況且,俄日之間還存在其他麻煩問題,在經濟上過於性急於己不利。俄羅斯的這種認識,無疑也消極地影響了俄日間經貿合作的發展。
4.俄羅斯投資環境差,對外貿易萎縮。
國際金融雜誌《歐洲貨幣》曾按外國投資可靠性把俄羅斯排在世界169個國家的第149位,不僅落後於前東歐經互會國家,而且落後於前蘇聯的7個共和國(包括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國家、吉爾吉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這表明俄羅斯的投資環境是世界上較差的國家之一。
俄羅斯的投資環境差,在大的方麵是政局動蕩,政權、組織、法律沒有權威性,民族問題尖銳,地方鬧獨立;經濟危機深重,生產下降,國內各種投資銳減。直接影響外商投資積極性的方麵是能源、各種生產資料和運費大幅漲價,使產品成本上升,價格上漲,銷售困難;盧布彙率暴跌雖有利於外商以自由外彙投資,但不利於外商把所獲得利潤兌換成硬通貨;私有化隻是年度綱領,沒有長期規劃;法律變化無常,今天的價格、稅收、關稅和出口創彙在國內應出售的比例,明天就可能發生變化,令人難以適從;外商可租賃土地,但目前俄國國內土地的擁有者(管理者)不明確,租賃土地的原則也不固定;俄辦事效率低,履約率差;社會秩序混亂,黑手黨活動猖獗,犯罪率急增,外國投資者缺乏安全感,等等。
以上不利於外商投資的因素,當然直接影響日本企業投資的積極性。而俄羅斯經濟衰退,外貿萎縮則消極地影響著俄日貿易的發展。近年來,俄羅斯主要出口商品——能源減產,其他大部分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使俄出口額大幅下降,而進口由於外彙短缺不得不大力壓縮。在這種情況下,俄日貿易額下降亦屬自然。
三、俄日關係的前景及其對東亞局勢的影響
今後俄日關係的發展,尚存在較大的未知數。如果要做預測的話,筆者認為,俄日關係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能否克服上述四種製約因素。從兩國的國情、首腦外交成果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看,這些製約因素有可能逐步得到解決。
1·俄日關係的《東京宣言》和《經濟宣言》,以及1997俄日峰會,1998年《莫斯科宣言》為兩國解決領土爭端、發展經貿合作奠定了基礎,北方領土問題最終總會有一個妥善的歸宿。
1993年10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日,實施了先後推遲兩次、共延期13個月的訪問計劃。其間,俄日共同發表了關於兩國關係的《東京宣言》和《經濟宣言》。在宣言中,俄確認“日蘇之間締結的一切條約和國際承諾,繼續適用於日俄”。日本也表示要發展與俄羅斯的友好合作關係,支持葉利欽的“民主市場改革”,並開始以“擴大均衡”的表述代替“政經不可分”。日本承諾在能源、鋼鐵、運輸、通訊、環保、漁業等11個領域與俄合作,幫助俄加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同時提出了新的援俄計劃。這些為發展兩國關係提供了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