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麵對此高度警惕,1995年3月科濟列夫外長訪華時,李鵬總理、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闡述了中國的立場。科濟列夫保證:我們有一個由雙方批準的東段邊界協定,俄中方麵的任何一個國家機構或國務活動家都不能對此提出異議。中國對此表示讚賞並希望早日完成邊界標誌的設置工作。1995年江澤民主席訪俄時,葉利欽總統表示:俄中兩國簽訂的邊界協定是神聖的,不可改變的,俄方將堅決予以執行。俄聯邦政府明確的立場,無疑是對俄一些地方官員修訂中俄東界協定活動的抑製。
這一階段雙邊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是雙方戰略合作關係發展迅速,促使雙邊關係向更高層次的合作水平邁進。
蘇聯解體後,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發生重大變化,美國視中國為世界上唯一存在的社會主義大國和將在21世紀崛起的世界強國,認為中國對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構成潛在威脅”,對華實施表麵“全麵接觸”,實質“暗中遏製”的政策。不僅在台灣、人權、西藏、貿易、入關等問題上對華實施各種壓力,而且還加強了美日、美韓軍事同盟,加強了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構築事實上對·華戰略包圍網。特別是1995年6月,美方不顧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承諾,邀請李登輝訪美,極大地惡化了中美關係也使亞太局勢趨於緊張,為了抗衡美國霸權主義,中國需要一個戰略夥伴,從冷戰後大國關係發展情況來看,這個戰略夥伴又非俄羅斯莫屬。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迫切需要得到中國的戰略合作,蘇聯解體後初期,俄外交奉行向“西方一邊倒”,力求“融入西方文明社會”的政策,在內政外交上均對西方做出一些重大讓步。然而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特別擔心俄再次成為其強大的對手,實行“防俄、弱俄”的對俄政策。從各方麵限製俄的影響和作用。雙方在前南問題、北約東擴、俄伊核合作問題、車臣問題、獨聯體一體化問題、戰略武器削減問題、歐洲常規裁軍條約問題等矛盾尖銳。為了擺脫被西方國家視為“小兄弟”的二等國家地位,1994年起俄逐步恢複全方位的大國外交,以較獨立的立場積極參與重大國際問題。同美的距離逐步拉大,在一些領域對美持強硬立場。同樣受到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壓力的中俄兩國勢必相互接近,彼此幫助;在良好的雙方關係中必然增加戰略合作的因素。
1995年3月8日,俄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第51屆會議上對西方反華提案提了關鍵性的反對票,使美國“深感失望”,中方則表示感謝。1995年5月8日,江澤民主席在參加莫斯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慶典活動中,葉利欽向江澤民提出進一步提升兩國關係水平的建議。1995年6月25—28日,李鵬總理首次正式訪俄時,中俄兩國總理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兩國完全有權有能力來自己決定自己的事。雙方一致認為中俄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兩個大國,肩負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責任,商定在當前迫切問題上加強磋商與對話,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相互支持相互協作。
這次訪問無疑是有其一定的戰略協作意圖。德國報道認為“俄中正在締造一種戰略夥伴關係,雙方的共同點是對西方對我們發號施令不滿。”俄學者認為“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可以確保俄在西方的關係中有一個可靠的後方,就像中國同俄保持友好關係可以確保中國在同西方打交道時有一個可靠後方一樣。”
此後,中俄雙方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彼此協調,進一步推動了中俄關係的發展,雙方關係逐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五、葉利欽再度訪華,中俄關係深入向前發展(1996.4~)
1994年4月24—27日,葉利欽總統再度訪華,雙方簽署了《中俄聯合聲明》、《中俄哈吉塔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和其它10幾項合作文件。在《中俄聯合聲明》中,雙方“宣布決心發展平等信任的、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決定建立中俄政府間的熱線電話聯係。為了加深兩國麵向21世紀的睦鄰友好的基礎,雙方商定將建立由兩國社會各屆代表組成的“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聲明還就經濟關係、軍事關係、邊界安全等關於雙邊關係的重要內容闡明了立場。在《聯合聲明》的“關於國際和平與發展”和“關於亞太安全與合作”兩項內容中,雙方重申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集團政治,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並就聯合國問題、核裁軍問題、亞太安全問題等方麵表明合作立場,中國方麵重申支持俄羅斯申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的《關於五國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規定:雙方部署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力量互不進攻;雙方不進行針對對方的軍事演習;限製軍事演習的規模、範圍和次數;通報邊境100公裏縱深地區的重大軍事活動情況;預防危險軍事活動;加強雙方邊境地區軍事力量和邊防部隊之間的友好交往等。
以上兩個重要文件和其它10幾項雙邊合作文件,標誌著中俄關係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首先,雙方確定了“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關係”,標誌著雙方合作領域中戰略協調關係大大加強,標誌著雙方從全球和地區事務等更廣闊的角度,從麵向21世紀的高度來看待雙邊關係,也表明中俄兩個大國在世界向多極化發展過程中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所承擔的責任。江澤民指出:“這是正確性的曆史選擇,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完全符合冷戰結束後世界形勢和國際關係的客觀規律和要求。”葉利欽也表示“俄中發展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俄中兩國做出的戰略選擇,符合俄中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認為這是兩國關係的新水平。”這種戰略協作關係盡管不同於戰略同盟,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但畢竟比起建設性夥伴關係有所發展,標誌著雙方關係進入“全麵發展的新時期”。
其次,“五國邊境協定”是一個多國參加的政治軍事文件,是亞太地區第一份這種類型的政治軍事文件。它對加強中國同俄、哈、吉、塔四國的睦鄰友好關係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為亞太地區國家在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方麵開創了一個良好的範例,對該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安全將產生積極影響,對“中國威脅論”是一個強有力的回擊。說明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和平談判、平等協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再次,雙方合作範圍進一步拓寬,合作程度進一步加深,合作機製進一步完善。這次雙方簽訂的一係列文件,既有原則性內容,也有具體合作協議,內容涉及能源、電訊、知識產權保護、外彙監管、經濟貿易合作、體育旅遊合作、軍事技術合作、邊境安全、國際與地區問題等各個方麵,合作程度進一步加深。在機製上決定保持兩國領導人最高級接觸與協商,建立熱線電話聯係,建立“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這些機製都將為中俄關係健康發展提供了保證,也是中俄關係進一步發展的表現。
1997年11月,葉利欽又一次訪華,雙方宣布中俄東段邊界勘界工作結束,雙方簽署了《中俄聯合聲明》及中俄多邊合作協議。雙方高度評價了中俄兩國元首簽署的聯合聲明在兩國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肯定了中俄兩國的麵向21世紀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意義。1998年11月江澤民主席再訪俄羅斯,與俄總統葉利欽舉行中俄元首非正式會晤,這是兩國元首首次“不紮領帶”的會晤,也是中俄第六次最高級會晤。雙方再次就雙邊關係和共同感興趣的國際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了看法,並就進一步加強雙邊合作的長遠前景達成了廣泛的共識。雙方還就中俄邊界問題發表了兩個聯合聲明,還發表了聯合新聞公報。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將會穩步邁入新世紀。
六、前景展望
中俄兩國關係未來走向如何,取決於雙方的利益交彙與衝突,取決於兩國關係的曆史基礎,取決於雙方領導人的政策水平,取決於雙方合作領域的潛力。
勿庸諱言,中俄兩國關係中存在一些障礙和衝突,這些問題處理不好都有可能影響雙邊關係的正常發展。如中俄兩國在意識形態、社會製度上對立的因素;俄遠東地方當局在中俄劃界過程中的反對立場;俄國內一些人鼓吹的“中國威脅論”;俄軍方在對華武器出售中的保留立場;中俄貿易關係中的一些問題;俄國內少數人主張發展與台灣的官方關係的努力;中俄在一些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的分歧等等。這些都可能成為幹擾中俄關係發展的因素。
然而,從中俄關係總的發展趨勢來看,兩國關係的前景是光明的,令人樂觀的。這是因為兩國關係中存在著的上述矛盾和問題都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兩國之間尚看不到根本的利害衝突,現有的矛盾大都受到政策的抑製。兩國領導人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製定了雙邊關係應當遵循的一套基本準則,這是兩國經過許多年風風雨雨的痛苦摩擦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教訓,是保證雙方關係順利推進的最重要的條件。兩國不可能沒有矛盾和衝突,但隻要遵循這些基本原則,雙方關係就不會大起大落。
更重要的是,雙方之間存在著眾多的潛力巨大的合作領域,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雙邊合作與協調遠大於競爭與衝突,這是推動雙邊關係健康、順利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從安全利益上講,雙方互相信任、友好,建立穩定、友好、和平安寧的邊界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雙方軍隊友好交流與合作對雙方安全與合作至關重要。從經貿關係上講,目前雙方合作程度遠不能與雙邊關係總水平相適應,遠不符合兩大鄰國應有的合作水平,其發展潛力巨大,是雙邊未來合作的主要領域。從戰略角度講,雙方都是世界大國,都是多極化世界中重要的一極,都受到西方國家程度不同的壓力,對全球和地區事務有著許多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在戰略協作方麵大有可為。正因為雙邊關係中存在著如此眾多和巨大的共同利益,中俄友好關係才得到兩國人民的廣泛支持,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才得到兩國各政黨和領導人的重視,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礎。
1996年4月25日,江澤民主席在同葉利欽總統會談後會見記者時闡述了中俄友好關係四點基礎,認為兩國人民都希望成為好朋友、好鄰居、好夥伴,這是決定中俄關係走向的主導因素,認為“隻要雙方嚴格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公認的國際法準則,中俄關係的發展前景一定是十分廣闊的”。這既是中國領導人的願望,更是中俄關係發展的客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