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權問題,俄的方針是強調人權原則但不讓其發展到影響兩國關係的地步。俄外長科濟列夫指出:兩個國家的關係應當首先為了政治和經濟的穩定發展,重要的是不要使我們同中國的關係轉入意識形態的對立。在台灣問題上,中國政府多次重申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俄方對此十分重視。1992年9月15日,葉利欽簽發了《俄羅斯聯邦與台灣關係》總統令。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規定俄台關係隻能“由某些公民、非政府組織和私營公司在非官方水平上實現”。從而排除了可能嚴重影響中俄關係的一個障礙。
由於中俄雙方共同努力,采取了一係列實際行動,克服了雙方關係發展初期的一些障礙,從而推動了雙方關係平穩地向前發展。
首先,兩國政府外交往來頻繁。1992年1月,李鵬總理在紐約參加安理會首腦會議期間,會見了葉利欽總統。3月,俄外長科濟列夫首次正式訪華。在這一階段,俄方副總理紹欣、司法部長費奧多羅夫、副外長庫納澤、國防部副部長科科申等人陸續訪華。中方副總理田紀雲、國防部長秦基偉、外交部長錢其琢等人先後訪俄。雙方互訪加深了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對促進雙邊關係起了積極作用。
其次,雙方遵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盡力排除意識形態對國家關係的幹擾。除人權問題外,雙方在其它涉及雙方內政、外交問題上,均較好地掌握了不幹涉內政、不讓意識形態影響國家關係的原則。俄駐華大使羅高壽表示:“中國人宣布一項原則很好,那就是互不幹涉內政。決不能再讓意識形態影響兩國關係。過去這個錯誤曾導致災難。”
第三,兩國在邊界問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1992年2月13日,俄政府把《蘇中邊界東段協定》提交俄杜馬討論並獲得批準。3月,雙方外長互換了協定批準書。這一協定隨之生效。雙方開始了勘界準備工作。在西部邊界問題上,中方也與俄、哈、塔、吉四國聯合代表團開始談判。
第四,兩國經貿合作取得了較大進展。雙方政府和企業家都十分重視與對方發展經貿合作。俄副總理紹欣一上台就立即訪華,希望通過對華貿易緩解國內市場商品匱乏的局麵。中國政府也采取積極步驟,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發展與俄經貿關係,並宣布開放綏芬河、黑河、琿春、滿洲裏四個城市。在雙方政府積極支持下,中俄貿易額迅速增加。據海關統計,1992年,中俄雙邊貿易總額達到46.27億美元,超過了1991年中蘇貿易總額30.04億美元的水平,發展前景令人樂觀。
第五,中俄在軍事領域的交往也有了積極進展。雙方高級軍官互訪增多,俄國國防部副部長和中國國防部部長均訪問了對方。中俄還舉行了三輪關於邊境地區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談判,達成減少邊界地區駐軍的初步協議。兩國還建立了軍事合作委員會,開展了一定規模的軍火貿易。
三、葉利欽訪華,中俄關係進一步發展
應楊尚昆主席邀請,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於1992年12月17—18日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訪問期間,兩國領導人簽署了關於中俄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在《聯合聲明》中,首次載明中俄互相視為友好國家,確定雙方將按聯合國憲章,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法準則,發展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係。雙方強調,各國人民自由選擇其國內發展道路的權利應得到尊重,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妨礙國家關係的正常發展。俄方尊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雙方重申,中俄兩國都不在亞太地區及世界其它地區謀求霸權,也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雙方還就地區和國際事務達成一些協議,同意加強雙邊經貿、科技、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合作。《聯合公報》是在總結中蘇、中俄關係經驗教訓基礎上簽訂的。它規定了中俄關係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中俄關係史上一份重要文獻,標誌著中俄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葉利欽訪問期間,中俄雙方共討論了30多個問題,簽訂了24個合作文件。中俄雙方對這次訪問都給予了很髙的評價。
葉利欽訪華後,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據統計,1993年雙方僅部長和部長以上級別的訪問就達40餘次,高層往來日益頻繁。1994年,俄“恢複大國地位”的外交戰略初步形成,更加重視對華關係。這一年成了俄羅斯的“中國年”。俄外長科濟列夫、政府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國家杜馬主席雷希金先後訪問了中國。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琢也訪問了俄羅斯。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4月,新選出的俄議會就中俄關係舉行了聽證會,其結論是:俄中發展睦鄰友好關係符合俄羅斯長遠的民族利益,有助於為亞太地區和全世界平衡的安全和穩定體係奠定了基礎。這說明,新選出的議會已將中俄關係的視野從雙邊合作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對華政策成了俄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這一階段,雙方經貿關係的發展也十分引人注目。1994年初,科濟列夫訪華時專門提到俄願意參加三峽工程的項目投標,雙方外長還簽署了在中俄邊境開放21對口岸的協定。1994年5月俄政府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訪華時,簽訂的7個協定、紀要和議定書全都與規範和發展雙邊經貿關係有關。199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7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8%。中國成為俄第二大貿易夥伴。
這一階段,雙方在軍事領域的合作日益擴大,1993年8月,俄太平洋艦隊的一支編隊訪問了青島軍港,這是30年來俄艦隊首次對華友好訪問。1993年11月,俄國防部長格拉喬夫大將訪華,雙方簽署了兩國國防部5年合作協定。此後俄軍總參謀長和海軍司令也相繼訪華。1994年7月,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訪俄,雙方簽訂了《關於預防危險軍事活動協定》,以預防邊境地區的突發事件和避免軍事衝突。當年,中國北海艦隊一支編隊還回訪了俄羅斯。這一階段雙方軍事互訪和交流增強了信任和了解,有利於雙邊關係的發展和邊境地區的穩定。
中俄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也進行了有效合作。中方在一年中派出300多位宇航專家赴俄參觀和交流,雙方在宇航研究方麵的合作巳具有了一定規模。雙方文化團體互訪不斷,並互換了留學生。
這一階段雙方關係發展基本順利,沒有發生大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俄國有一股右翼民族主義勢力,借一部分中國人滯留俄羅斯問題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在中俄貿易和經濟合作中,有些中國公民通過合法手續進入俄羅斯後沒有按時回國,滯留在俄羅斯,引起俄方一些人的疑慮。俄方有些報刊片麵誇大滯留俄羅斯的中國公民人數,還挑釁地認為:“中國精心安排向俄羅斯遠東的滲透難道不正是為了用和平方式要回曾屬於中國的那份土地?”還有一些俄國人反對向中國出售軍事裝備,擔心中國軍力強大後會威脅俄安全。在邊界劃分問題上,俄一些地方行政長官要求廢除中俄邊界東段協定,認為“這會使俄居民受到損失和感到屈辱”。
這些問題給中俄關係正常發展投下了一些陰影,但這畢竟屬於局部性和民間性問題,屬於兩國關係發展中的問題,未能影響中俄關係的大局。
四、江澤民訪俄,構築麵向21世紀的中俄關係(1994.9—1996.4)
1994年9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對俄羅斯進行了正式訪問。雙方領導人舉行了多次會談並簽訂了《中俄聯合聲明》、《中俄西部邊界協定》、《中俄兩國首腦關於不將本國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的聯合聲明》等重要文件。江澤民與葉利欽會談中指出:“中俄都是大國,又是鄰國。我們兩國的關係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之後,逐步走向成熟。對抗與結盟都不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隻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係才真正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因而是最佳選擇。”在《中俄聯合聲明》中兩國決心麵向21世紀,建立新型的建設性夥伴關係。
江澤民訪俄取得巨大成功,把中俄關係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對此,世界輿論給予高度評價。“俄中關係已進人徹底轉向更現代化的實業合作時期”。“目前俄中關係已完全實現了非意識形態化”。“江澤民訪問莫斯科揭開了兩國關係的新篇章”。“這兩個國家關係在過去40年一直不穩定,而且常常敵對,現在看來則有希望進人一個夥伴關係的新紀元。”
這一階段,雙方保持並擴大了各個級別、各種渠道的經常對話,從1994年9月到1996年4月,俄羅斯的海軍司令戈羅莫夫、俄聯邦副主席阿布杜拉季波夫、外長科濟列夫、國防部長和拉喬夫等人先後訪華。中國的江澤民主席、李鵬總理、喬石委員長、錢其琛外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等黨、政、軍領導人也訪問了俄羅斯。雙方高層往來不斷,高層對話頻繁,有利於彼此溝通、消除疑慮,交換意見和增加信任。此外,兩國政府各個部門也進行了頻繁的交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期間兩國政黨與民間交往不斷擴大,俄議會“亞博盧”集團領導人亞夫林斯基、俄農業黨主席拉普申、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諾夫、俄自由民主黨主席日裏諾夫斯基等分別率各黨代表團訪問了中國。
江澤民訪俄後,雙方為加強雙邊經貿合作做出不少努力,在發展能源、機器製造、宇航、農業、消費品生產等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在建立合資企業、合作研製和運用新工藝和高科技方麵邁開了較大步伐。兩國政府為信譽良好和經濟實力強的大、中型企業和公司,開展相互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兩國貿易也向符合國際貿易慣例的方向靠攏,進一步發展了以現彙貿易為主,多種形式並舉的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1995年中俄貿易額達到近56億美元。
這一階段雙邊關係中突出的問題,是邊界勘界時出現的問題。中蘇在90年代初製訂東部邊界協定,載明了這一原則,並規定了勘界的法律條文。在具體勘界標界過程中,對雙方領土都做了一些調整,一些中國人生活居住的土地劃給了俄方,同樣,一些俄國人居住的土地依據國際法原則劃給了中方。俄濱海邊疆區3個地段約15平方公裏土地也做了調整。俄濱海邊疆區行政長官散布中俄東段邊界協定是“不公正”的,“應予以廢除”等言論,表示“絕不能讓出一寸土地”。俄聯邦委員會副主席也發表了類似觀點的講話。濱海邊疆區杜馬於1995年2月22日要求中止標界工作。表明俄地方當局和聯邦上層對劃界有很大分歧。
對此,俄外交部官員提出嚴厲的批評。科濟列夫表示不能提修改邊界協定問題。俄外交部一位高級官員認為:“不能修正俄中關係並使之回到對抗時代的水平”,從俄報界文章來看,爭論十分激烈,大多數文章不同意邊疆濱海行政長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