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俄羅斯聯邦作為原蘇聯主要繼承國登上曆史舞台,長達數百年的中俄(蘇)關係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獨立後的俄羅斯聯邦,屬於一個向西方民主政治製度和市場經濟製度過渡的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均呈現出一個過渡性國家具有的巨大波動性和不穩定性的特征。如何處理同這樣一個過渡性大國、鄰國的關係,一個突然改變社會主義性質而前景又極不明朗國家的關係,不僅在中國外交史上,而且在國際關係史上也是一個新課題,一種新現象,是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一次嚴峻考驗。中國政府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堅持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不同來影響雙邊關係的原則,推動了中俄關係穩步向前發展。雙邊關係從一般國家關係到友好國家關係,從新型建設性夥伴關係發展到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合作領域從安全、經濟、文化和科技擴大到地區和全球事務,合作機製日益健全,合作程度不斷加深,成為冷戰結束後大國雙邊關係中發展最順利、最成功的典範,標誌著中國外交的巨大成功和走向成熟。
一、簡短的曆史回顧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的關係是近代以來中俄、中蘇關係的繼承和發展,兩國之間長達數百年的相互交往史,對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7世紀以前,中俄兩國並不交界。17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沙俄帝國向東拓殖擴張,中俄兩國開始在黑龍江流域交鋒。鴉片戰爭以後,沙俄加速向中國擴張,通過《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掠奪了中國150餘萬平方公裏土地,成為與中國交界的最大鄰國。從此,抵禦來自北方鄰國的侵略,就成為中國政府安全與外交的重要課題。
十月革命後,蘇俄先後二次發表對華宣言,支持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中蘇關係中出現了一些積極因素。但是,由於當時國際環境的製約和兩國製度的差異,更由於蘇聯不願放棄在華一些特權,中蘇關係仍帶有嚴重的不平等性,兩國關係的發展充滿了艱難曲折。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中蘇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兩國關係成為兩個主權平等、性質相同的社會主義大國之間的關係,中蘇關係進入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
然而,40餘年中蘇關係的發展道路並不平坦。50年代,雙方結成戰略同盟關係,對外共同抗擊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威脅,對內彼此交流經驗,推動兩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但是,由於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堅持大國沙文主義,幹涉中國內政,兩國關係從50年代末開始惡化,60年代甚至發展到邊境地區武裝衝突,70年代兩國關係基本上處於僵冷、對峙的局麵,直到80年代以後,雙方關係才逐步改善。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同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中蘇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係,雙方實現了關係正常化,雙邊關係得到穩步的發展。
二、中俄建交前後的兩國關係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這是二戰後國際政治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對中國和剛剛獨立的俄羅斯來說,都麵臨著一個根本變化了的世界,如何建立新的雙邊關係,兩國都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和急迫的選擇。對於中國來說,麵臨的新情況是:
首先,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到嚴重挫折,不僅西方國家在歡慶“勝利”之時把兩製鬥爭的矛頭轉向中國等東亞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前蘇聯地區也從牽製西方國家的主要社會主義力量轉為與中國在意識形態、社會製度根本對立的國家。
其次,蘇聯解體使中國的地緣政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近代以來,在中俄關係中,俄(蘇)強中弱、俄(蘇)恃強淩弱是一個基本特征,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是中國外交和國防長期的任務。蘇聯解體後,原中蘇邊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中國西部邊界出現了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三個中小國家,可以在中俄兩個大國中間起緩衝作用。中俄邊界也從7300多公裏縮減為4355公裏,減少了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發生的糾紛的一些地段,有利於中國三北地區的安全。此外,俄羅斯的實力已遠不能與原蘇聯相比。1992年俄羅斯GNP僅達到3978億美元,相當於中國(4423億美元)的89.9%,而且國內政局動蕩,經濟急劇滑坡,中俄實力對比發生了有利於中國的變化。以上這些地緣政治方麵的變化製約著俄對華政策,有利於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
再次,中國改革開放,進行經濟建設需要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蘇聯解體,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剛剛獨立,內政極不穩定,外交大都處於波動之中,地區和雙邊關係變數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與新獨立國家特別是與俄羅斯在什麼原則基礎上確立關係,成了中國外交的當務之急。
從俄羅斯方麵來說,也麵臨許多新的情況。
1.蘇聯急速解體,俄羅斯領導人和廣大群眾並未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和政策準備。莫斯科麵對劇烈變化著的國際和周邊環境,’麵對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在邊界、財產、軍隊等方麵存在的一係列糾紛和衝突,麵對從原蘇聯繼承下來的龐大繁雜的國際義務,難以立即明確自己的國際角色,外交處於波動之中。
2.對於其它國家,俄羅斯隻是要求得到外交承認,以利於內部的穩定和確立自己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由於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鄰國,又是亞太地區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因此,俄羅斯不僅要求獲得中國的外交承認,以便保持東部地區的安全和穩定,而且想獲得中國的外交支持,以利於俄繼承原蘇聯在國際組織、特別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3.80年代末,中蘇兩國關係實現了正常化。中蘇領導人曾於1989和1991年簽署過兩個《聯合公報》,確定了雙方關係的基本準則。兩國還簽署了《中蘇邊界東段協定》和其它一些條約、協定,兩國在這些基礎上建立了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關係。俄羅斯獨立後,繼承了前蘇聯的各項法律義務和外交義務,包括與中國的各項條約、公報和協定,從而使中俄關係的發展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
從以上中俄雙方麵臨的形勢來看,可以說對發展雙邊關係有利有弊,利大於弊。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好雙邊關係中的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差異的問題。麵對這種形勢,中國政府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分析了時局變化,果斷采取了主動發展中俄友好關係的方針。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的當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鑒於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已宣布成為獨立國家,中國政府本著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原則,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中國政府願意繼續履行與前蘇聯簽署的各項條約、協定和有關文件所規定的義務。中國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繼續與這些國家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同一天,為了了解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情況,中國派出了由外貿部長李嵐清為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俄、烏等國“就發展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12月27日,錢其琛外長致電俄外長科濟列夫,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俄羅斯聯邦政府並決定中國原駐蘇大使王藎卿改任駐俄大使。同日,李嵐清向俄方轉達了楊尚昆主席致葉利欽總統的口信,支持俄羅斯接替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同時轉達了李鵬總理致俄方領導人的口信,闡明了中國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對方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立場,強調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不應影響國家關係,並重申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12月29日,中國副外長田曾佩與俄副外長庫納澤舉行了會談。俄方表示願意繼承中蘇關係的一切積極成果,感謝中國支持其接替蘇聯在安理會的席位。會談後兩國簽署了《會談紀要》。《會談紀要》再次肯定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兩國關係的基礎,確認1989和1991年兩個《中蘇聯合公報》規定的各項基本原則為兩國關係的指導原則。俄方承諾將繼續履行前蘇聯同中國簽署的條約、協定所規定的義務,並同意盡快批準中蘇東段國界協定。在台灣問題上,俄方重申支持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
中俄關係起點不錯,但要使兩國關係順利、健康地向前發展,還必須克服兩國關係發展初期的一些不利因素。
1.俄方領導人對中國存在著較深的疑慮。俄國領導人知道,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方針,同俄的改革方法、基本原則和最終目的都是大相徑庭的。俄方認為,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訪蘇時未會見葉利欽和在“8.19”事件中中國大使緊急會見亞納耶夫,已清楚表明了中國領導人對激進民主派的態度。俄領導人對中國領導人懷有較深的疑慮,從而在對華關係上持消極態度,使雙邊關係在最初幾個月發展緩慢。
2.俄獨立初期,外交采取了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普什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撰文認為:“俄羅斯領導人把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稱作其對外政策的理論基礎,這是無庸置疑的,是唯一的選擇”。“通向世界經濟之門的鑰匙不在的黎波裏,也不在北京手中,而在華盛頓、波恩、倫敦、東京手中”俄獨立初期采取親西方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取得西方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這種選擇對俄中關係的影響有兩點:一是輕視對華關係;二是與西方合作,把人權外交列為對華關係的一項基本原則。1992年3月,俄外長科濟列夫訪華時自稱沒有回避“人權這個相當尖銳和在某種程度上有爭議的問題。”俄副外長庫納澤也表示:“中國的人權問題無疑是個嚴重問題,我們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完全吻合的觀點。”
3.台灣問題。俄獨立後,在政府和民間都存在一股發展與台灣經濟、政治關係的勢力。這股勢力千方百計想使俄台關係超越民間範圍,他們試圖使俄台經濟文化關係協調委員會駐台辦事處帶上官方色彩,要求向台出售軍火,呼籲和台灣直接通航。1992年1月和4月,台“外交部次長”章孝嚴兩度訪俄,俄官方人士也相繼訪台。俄台關係的發展引起中國高度警覺。
由於中國政府在台灣、人權等問題上堅持原則立場以及俄對外政策做了相應調整,上述幾個問題得到抑製,沒有成為兩國關係中向前發展的重大障礙。
從對外戰略上說,俄羅斯獨立初期奉行的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被迫於1992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外交政策的調整,其著眼點是從“大西洋主義”轉向“歐亞主義”,“奉行與西方政策一樣積極的東方政策。”1992年10月,俄外交部召開部務會議,葉利欽到會講話時強調,在開展與西方外交的同時,應注意與東方國家的關係。這次講話標誌著俄外交政策正式進行重大調整,從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調整為以西方為主,東西並重的雙軌外交政策。這對推動中俄關係向前發展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