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澳大利亞的亞太戰略(3 / 3)

(三)對亞太的安全戰略。

冷戰結束後,澳大利亞認為沒有什麼國家想“武力犯澳”,“與其它國家亦無可能導致使用武力的糾紛”。但冷戰後亞太地區仍存在許多熱點問題:如朝鮮半島問題、南中國海問題、台灣問題等,並且冷戰後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有所削減,澳大利亞在亞太事務中作用有所下降,這都使澳對自身安全感到擔憂。為此,澳政府開始調整其亞太安全戰略,霍華德政府認為澳的亞太安全戰略應是:1.國家安全意味著遠離衝突、推行勢力均衡戰略,強調美國在亞太軍事存在的重要性。2.加強與東盟的安全對話,而目前最好的對話工具則是東盟地區安全。3.繼續發揮與東盟的五國聯防條約的作用。

具體措施是:1.加強與美國的聯係,支持美國參與亞太安全事,務,認為美是亞太地區的平衡力量,決定修改《澳新美條約》,以期加強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提高澳在美軍事戰略中的地位。2.加強與東盟國家的防務合作和安全對話,頻繁與東盟國家舉行軍事演習,積極向東南亞國家輸出武器。在東盟國家中,澳大利亞尤重視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關係,1995年12月,兩國簽訂了《澳印雙邊安全協定》。其內容有:雙方將就共同關心的安全問題舉行部長級磋商;當協定簽訂國單獨或共同麵臨外來威脅時,兩國將進行協商以加強軍事合作。這無疑是一個軍事協定。3.積極參與東盟地區論壇,提高澳在亞太安全事務中的地位。澳大利亞是東盟地區論壇的積極參與者,曾提出過地區武器登記製度、預防外交、搞軍事演習通報、建立地區減少危機中心等主張,從而推動了東盟地區論壇。澳通過積極參與東盟地區論壇,更加向東亞地區靠攏,全麵加強與該地區的安全合作關係,以期提高自己在亞太安全事務中的發言權。

三、澳大利亞亞太戰略推行所受到的製約因素

澳大利亞在推行其亞太政策時不會一帆風順,將受到以下因素的製約:

(一)與亞洲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矛盾,將影響澳大利亞與亞洲國家關係的進一步密切。澳大利亞社會、文化來源於西方,國民主要由歐洲移民的後裔組成,與亞洲國家在政治製度、意識形態、社會製度方麵存在巨大的差異,特別在人權問題上與亞洲國家常常發生矛盾。近年來澳國內出現了一股“排亞”勢力。1995年9月議員韓森在國會發表了強烈攻擊亞洲移民的種族歧視言論,認為澳大利亞正受到亞太國家的威脅,澳社會正走向崩潰,要挽救澳大利亞,就必須擺脫它與亞太國家的糾纏不清的聯係,自己建立一個經濟、軍事堡壘。他的這番講話竟受到許多人的喝彩,可見那種西方中心主義、種族優越論思想在澳國內仍大有市場。與亞洲國家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將影響澳大利亞亞太戰略的順利推行。

(二)經濟方麵,澳大利亞雖為發達國家,但產業結構相對較落後,農礦業較發達,農礦產品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1/4以上。產業結構與東亞特別是東盟國家類同,互補性較差,而當前亞太國家麵臨產業升級,需要技術附加值高的產品,澳大利亞顯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無法與美、日等資金、技術大國相抗衡。其產品競爭力較差,這必將影響其亞太經濟戰略的進一步推行。

(三)綜合國力中等,與亞太許多大國的亞太戰略有矛盾,其亞太戰略的實施將受到亞太大國的掣肘。澳大利亞國土廣、人口稀少,軍事實力也不強大,其綜合國力自然比不上美、日、中、俄等亞太大國,甚至與未來的“大東盟”相比,實力也稍遜。外交政策的推行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的亞太戰略的實施隻能在大國夾縫中推行,或依附於某一大國,而外交政策的製定是以本國國家利益為基礎的,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顯然不可能與任何一個亞太大國國家利益相同,因此依附於大國也必然與該大國的亞太戰略有矛盾,而這反過來將製約澳亞太戰略的實施。總之,由於其綜合國力較低,其亞太戰略的推行將受大國因素的製約。

§§第三章 冷戰後亞太地區的重要雙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