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後期,澳大利亞對外政策發生了大的變化,即從追隨歐美轉向“麵對亞洲”。從霍克的“亞太經合組織”構想、基廷的“全麵朝向亞洲”到霍華德的“亞洲外交”,說明亞太在澳大利亞外交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對亞太的戰略巳成為澳對外戰略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澳強調亞太戰略的背景
澳政府強調亞太戰略的原因在於:
(一)亞太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巳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之一。近30多年來,東亞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年均增長近8%,大大高於世界發展中國家的4.3%和發達國家的3%的水平。世界銀行1994年發表的《全球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指出:“在下一個10年中,世界GDP年增長率為3.2%,發展中國家為4.8%,而東亞發展中國家則為7.6%”。許多著名經濟學家估算,今後10年左右,東亞經濟發展仍將維持在年均7%的增長率上。
在亞太地區,日本經濟勢力不斷增強,已超過英、法、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據估計到2010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將達6.6萬億美元,與美國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亞洲“四小龍”經濟持續發展,韓國199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4500多億美元,人均突破1萬美元。1995年韓國製定的《經濟社會長期(1996—2010)發展藍圖》,計劃到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114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2600美元,跨入世界十強之列。
東盟正向一體化邁進,多數國家的經濟已連續20年持續高
速增長,到2010年,東盟十國國民生產總值將達9550億美元,成為東亞地區經濟的主力軍之一。
中國經濟近幾年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政府製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規定,國民經濟將以8%的速度發展,到2000年,將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1997年香港的回歸,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經濟綜合實力大小是能否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標誌,而國內生產總值又是衡量經濟實力大小的標誌,由於冷戰後亞太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已成為世界經濟中心之一。
(二)隨著亞太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冷戰後世界主要國家和組織紛紛調整或製定了自己的亞太戰略。
美國製定了新的亞太戰略,克林頓政府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體”的主張,強調安全、民主和經濟是亞太戰略的三大支柱,其目的是通過對亞太事務的參與,力爭亞太事務的主導權,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利益,加強美國在該地區的競爭能力,從而在未來的經濟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
日本亞太戰略目的是經濟上構築“雁行模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從而維護日本在亞太事務特別是經濟事務方麵的主導作用;在安全方麵,則加強並調整日美安保條約,強調日美安保條約是亞太安全和穩定的“公共品”;在政治方麵,加強與亞太各國的外交關係。日本亞太戰略是為其政治大國外交服務的,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世界政治大國。
俄羅斯加強了其亞太外交,展開了全方位的東方外交,加強和修複了與亞太、中、日、韓、朝、東盟等各個國家外交關係;認識到其經濟的振興和發展離不開亞太地區的市場、資金和技術,與亞太各國經濟合作以及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在俄外交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東盟調整了其亞太戰略,這一戰略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區內戰略,建立大東盟;二是區外戰略,爭取亞太事務的主導權戰略。東盟一方麵為組建“東南亞共同體”和實現東南亞貿易投資自由區而努力,另一方麵又積極參與亞太事務,維護和爭取亞太事務的主導權。
中國近幾年經濟持續發展,在亞太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增長,也製定了相應的新的亞太政策。另外歐盟各國也相繼調整了自己的亞太政策。
上述世界或地區大國及組織,其亞太政策內容雖千差萬別,但有一共同特點就是充分認識到冷戰後亞太地區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力爭積極參與亞太事務,爭取亞太事務的主導地位,從而為使自己在未來國際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奠定基礎。形勢的逼迫也使冷戰後澳大利亞政府不得不重視和及時調整自己的亞太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