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東盟的亞太戰略(2 / 3)

除了經濟方麵的合作外,冷戰後東盟還加強了政治、安全的合作。

在政治方麵,進一步加強了政治協商機製的建設。1992年新加坡會議決定每三年舉行一次東盟正式首腦會議。1995年曼穀會議則決定除此之外,每年還舉行一次非正式首腦會議。

在安全方麵,強調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所處的地位,而不是根據區域外國家的影響來處理地區安全事務,東盟要“根據世界形勢及本地區利益來考慮相互間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1995年12月東南亞十國簽署了《東南亞無核區條約》,該條約禁止在本地區生產、試驗、使用和擁有核武器。這一條約的簽定,標誌東盟國家在安全方麵的合作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2.建立“東盟地區論壇”。這一組織與東盟首腦會議、東盟外長擴大會議一同成為東盟加強地區安全合作的重要組織。該組織具有對內和對外職能,對內可以就東南亞國家的有關安全問題進行磋商。

3.加強雙邊或多邊的軍事交流與合作,提高集體安全合作的能力。近年來,越、菲、馬、新和印度尼西亞等國頻繁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據統計,僅1995年東南亞國家所進行的聯合軍事演習就達20餘次。

二、冷戰後東盟的對外政策

對外政策,主要指其對整個亞太地區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一)在亞太事務中,力爭發揮主導作用。冷戰後東盟各國的“東盟意識”逐漸加強,在國際舞台上,東盟各國的觀點、立場逐漸趨於一致,“以一個聲音說話”,表達共同的願望和要求,爭取共同利益,有力地促進了東盟內部的團結,維護了東盟在國際政治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對地區和國際事務充分參與的權利。東盟維護其亞太事務主導權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在東盟內部事務方麵,反對大國幹涉。1997年7月召開的東盟地區論壇會議上,東盟與西方國家就緬甸加入東盟問題發生了分歧,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警告東盟如果吸收緬甸為成員國將承擔嚴重的責任,但東盟頂住了壓力,堅決吸收了緬甸加入。在人權問題上,東盟國家更是堅持自己的立場,1993年9月,東盟通過了《吉隆坡人權宣言》,聲稱“每個東盟成員國都有權在沒有外來幹涉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目標和輕重緩急來發展自己”,反對西方的“人權觀”和以人權為借口幹涉別國內政。馬哈蒂爾更是對西方的人權觀不滿,公開要求修改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他說這是“由超級大國製定的,具有壓製性,沒有考慮到窮國的利益”。他認為西方的人權觀過分集中於個人權利,對社會穩定考慮不夠。他的觀點得到了東盟的支持。

2.在亞太經濟合作方麵,極力維護自己的主導作用。東盟是亞太經合發起者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在該組織中發揮主導作用。但1993年西雅圖會議之後,美國在該組織中的影響日益加強,且具有控製該組織發展方向的趨勢,東盟對此極為不滿,力爭恢複自己原有的影響。1994年印度尼西亞主持了亞太經合會議,會議通過了《茂物宣言》。1996年菲律賓主持召開了APEC蘇比克會議,會議討論了落實APEC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時間表所製定的單邊和集體行動計劃,以及加強APEC成員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等問題,通過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經濟技術合作原則框架宣言》、《馬尼拉行動計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從憧憬到行動》等文件。東盟將這兩次會議看成是東盟加強在APEC中作用的極好機會。當然,東盟自知力量較弱,企圖另起爐灶,組建東亞經濟核心論壇。該論壇擬由東盟和中、日、韓組成,其目的無非是排除美國的影響,維護東盟在東亞乃至亞太經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這一主張得到了中國的響應,但由於日本對美國的顧慮,因而遲遲得不到實施。

3.在亞太安全方麵,擴大東盟地區論壇的作用。該論壇是亞太地區目前唯一的多邊安全對話機製,其成員包括東盟九國、柬、中、日、美、韓、歐盟、印度等。在召開東盟地區論壇會議時,還召開東盟外長擴大會議、東盟與對話國會議,這三會成為亞太國家討論地區安全以維護地區和平和穩定的重要場所,東盟在其中無疑具有主導作用。目前,東盟地區論壇三大目標是:建立信任措施、預防性外交和探討防止地區衝突的途徑。1997年7月召開的東盟地區論壇會議決定從建立相互信任措施階段進入預防外交措施階段,論壇討論的範圍由東南亞地區擴大到整個亞太等,已成為整個東南亞乃至亞太政治與安全事務的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