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的亞太戰略(3 / 3)

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發展與東南亞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是我國謀求周邊環境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方麵,特別對我國東南部安全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國與東盟國家盡管有著不同的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但均屬於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都信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其為基礎發展相互關係,反對外來侵略、控製和幹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彼此在價值觀問題上、國家發展問題上以及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等重大國際問題的立場和看法上有著越來越多的共識。近幾年來,中國與東盟關係取得了全麵突破性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所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中國與東盟的經貿技術合作也獲得了縱深的發展,並有著廣泛的發展與合作前景。

中國對東盟的關係按鄧小平同誌說法應是“相互支持、相互援助的關係”以及“善意、真誠、諒解、尊重各自的地位和立場”。對雙方關係中存在的曆史遺留問題以及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將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得到解決或緩解。例如在南沙群島問題上,如前所述,中國本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對貿易中產生的不平衡問題將在不斷擴大合作的進程中得到協調和緩解。友好與合作將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的主流。

三、軍事安全戰略

1.實行積極的防禦戰略,防止戰爭,維護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永不擴張、絕不謀求霸權,是我國在亞太地區安全戰略的基本指導思想。

這一思想是我國總體戰略和總體任務以及我國和平的外交政策所決定的。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基本國策。即使以後中國發展起來了,我們也絕不會搞侵略擴張,絕不會去謀求霸權。這一點已寫入我國憲法。事實證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堅定力量。如前所述,中國有限的國防力量完全是為了防禦和自衛,許多軍工企業巳轉人民用生產,軍費在各大國中也是最低的。“中國在國外沒有駐一兵一卒,也沒有任何軍事基地。中國正在專心致誌地進行經濟建設,需要一個持久的和平國際環境,需要同鄰國長期和睦相處。”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化,中國將始終不渝地為維護亞太和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繁榮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對中國擔心是不必要的。所謂中國將要“填補亞太真空”,“將對東南亞國家構成威脅”的論調是毫無根據的。

2.積極主張並推動亞太安全對話機製的建立。

1993年8月6日江澤民主席會見日本《朝日新聞》社長時曾明確表態:亞太“可以從本地區多樣化的實際出發,進行雙邊和區域性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安全對話,就有關問題進行磋商,加強溝通與信任。中國願同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國家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磋商。”1993年7月,中國出席東盟外長擴大會議並正式加人東盟安全論壇便是具體體現。目前,亞太多邊安全對話機製處於起步階段,江澤民主席已明確地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亞太各國應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任何國家都不謀求霸權或勢力範圍,不組建和參加針對其他國家的軍事集團;各國加強互利合作,擴大雙邊、次區域和全地區的合作,實現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實行裁軍和軍控,反對軍備競賽,防止核擴散;亞洲國家間的領土、邊界爭端和有爭議的問題,應該根據有關國際公約,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為建立亞太安全機製,應遵循以下各項具體原則:(1)在亞太安全對話機製中,應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淩弱、以富壓貧的霸權行徑;各主權國家不論大小貧富;都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得利用軍事同盟或集體安全形式為任何大國謀取特殊利益或危害別國利益;不得對其他國家施加軍事、經濟、政治壓力,損害別國政治獨立和國家主權;不得在別國組織、煽動、協助或參與內戰或恐怖活動;決不允許武裝幹涉及一切其他形式的幹預或試圖威脅。(2)亞太各國應努力控製軍備,應將國防力量保持在各國正當防衛所需要的水準上。亞太各國隨著地區的穩定和國際關係的改善應努力裁減不必要的兵力;美俄兩家應著手削減在亞太地區龐大的海軍力量,及早撤走在國外設置的軍事基地或駐軍;美俄在削減核武庫和常規武庫時,應銷毀其裁減下來的武器,不應轉移到其他亞太國家。(3)和平解決亞太各國之間的爭端,解決各種曆史遺留問題和今後可能產生的領土、領海爭議及國家間的利害衝突,對於一些一時難以解決的領土、邊界爭端,可以先擱置起來,等條件成熟時再談解決。在爭議解決之前,有關國家可以采取建立安全與信任措施,以便保持正常的國家關係和經濟合作,應避免利用其他國家間的領土、領海爭端從中漁利或挑撥是非,加劇緊張局勢的發生。(4)針對不同區域的不同問題,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多元安全對話協調機製,形成多邊對話的新局麵;與此同時,亞太各國應繼續加強經濟貿易合作,發展科技交流,建立多元化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以經濟發展和經濟組織促進亞太安全機製的建立、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