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展中日、中美關係。
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在我國對外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鄧小平同誌一再強調,發展同日本的世世代代的友好合作關係是中國的長期國策,並多次向日本各界人士提出,要從長遠戰略來考慮中日關係的發展。
中日之間的合作,對中國、對亞太和世界有其特殊的重要意義。對中國,日本的資金和技術是中國的重要供應者。日本巳成為中國外貿穩定的第一夥伴。中日經濟合作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對亞太經濟合作,中日經濟合作是亞太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大大推動亞太經濟合作,可以說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基軸作用”。它具體體現為凝聚、輻射和示範三個方麵作用;對亞太和世界,可以毫不誇大地說,中日之間關係的好壞,對亞太局勢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中日和則亞太和,中日敵則亞太亂”。而且中日關係的好壞也直接和間接影響與其他世界各大國的關係。事實證明,近幾年中日合作的進展,使得歐美經濟界紛紛來華,唯恐丟失在中國的機會,也促使歐美政界放鬆乃至取消了對中國的製裁,並使得中國與歐美關係走向正常化。
中國對日本的基本外交政策已明文寫在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之中。這就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不謀求霸權並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謀求霸權,進一步發展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關係。中日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賴和長期穩定。我們十分重視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政治與經濟的作用。如果能以巨大的經濟力量多做貢獻,從而起到在政治上維護和促進亞太地區以至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作用,這也會進一步提高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特別是亞太地區的政治份量和地位。
警惕日本軍國主義複活,注意消除影響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消極因素,是我國關於發展世代中日友好關係的另一重要原則。1987年5月鄧小平同誌在接見日本朋友時指出:如果說中日關係有點問題,那就是中國人民擔心日本有很少一部分人,其中可能有的是有政治影響的人,存在複活軍國主義的向。我們隻擔心這麼一點。“一個多世紀來,日本軍國主義的所作所為,受害的不僅是中國人民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牢牢吸取中日關係發展中正反兩麵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非常欣賞村山富市前首相1995年訪問東南亞時所做的表態:日本永遠不作軍事強國。
發展與美國的關係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和美國是亞太和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兩個大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蘇聯解體後,美國的政治影響力有所增強。在亞太地區,諸如朝鮮半島的統一,日本對外政策的調整,東南亞區域性問題的解決,台灣回歸祖國等問題,都離不開美國的影響。美國在全球經濟地位雖有所下降,但至今仍是亞太地區和世界經濟上最強的國家和最大的市場。中美之間在維護地區安全和拓展經濟利益等方麵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基礎。美國已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需要美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中美兩國發展經濟貿易和其他方麵的關係,對雙方都有利。中美兩國保持良好、正常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願望和切身利益,也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政府對美國的政策和原則在1994年3月李鵬總理的報告中已再次明確說明:“處理中美關係應著眼於全球,著眼於21世紀。我們主張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隻要嚴格遵循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各項原則,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中美關係就會繼續得到改善和發展。”中美之間存在著不少分歧,但可以通過協商對話來逐步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也要求同存異。《中美聯合公報》的最主要指導思想是互不幹涉內政。
3.發展與周邊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
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發展與朝鮮半島的南北雙方關係,符合中朝韓人民的利益,也符合當今國際形勢和發展趨勢,對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平統一朝鮮半島不僅是平壤和漢城雙方人民的最大願望,也是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所一貫支持的。中韓新聞公報指出:“中國領導人讚賞朝鮮半島南北對話取得的進展,表示希望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的目標能夠早日實現,並重申支持朝鮮南北雙方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的自主、和平、統一。”
有關朝鮮半島無核化和朝鮮核核查問題,中國一貫反對核擴散。我們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不讚成在朝鮮半島出現任何核武器。朝鮮核查問題主要應由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美國以及朝鮮半島北南雙方之間談判解決。有關方麵的直接接觸,我們表示歡迎。希望有關各方保持對話的勢頭,早日妥善解決朝鮮核查問題。
中國一方麵發展與朝鮮之間的傳統友誼,並使之繼續鞏固與加強;同時將努力發展與韓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中韓建交為促進兩國關係的全麵發展奠定了基礎。中韓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前景極其廣闊,兩國經貿合作可望繼續取得長足發展。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三大貿易夥伴。1997年雙方貿易總額達到236.9億美元。韓國企業界對華投資也進入一個全麵發展的新時期。隨著兩國政治、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社會、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麵的交流也將全麵展開,中韓關係將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