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美國的亞太戰略(3 / 3)

(五)發展與俄羅斯的合作。美國認為,俄羅斯建設性地參與亞太地區安全事務,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太平洋總部與俄軍之間已經建立起各層次的定期會談,美將繼續與俄在軍事醫療、搜索和救援以及維和等方麵加強合作。

(六)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美國認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以及投放這些武器的係統對美國及其盟國的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美國的戰略是製止這類武器的擴散並研製對付這些威脅的有效能力。1994年10月21日,美國與朝鮮達成框架協議,美朝圍繞朝鮮核問題的對峙暫時告一段落。1992年之後,美國還多次以中國與伊朗進行核合作,向巴基斯坦出售導彈為借口,對中國實施製裁或以製裁相威脅,一度使不擴散問題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七)建立戰區彈道導彈防禦體係。近年來,美國積極在亞太地區發展戰區導彈防禦係統(TMD),認為該係統在維護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起重要作用,“它在對付許多東亞國家擁有的遠程彈道導彈運載係統方麵非常重要”。TMD由陸基、艦載、機載的欄截武器組成,主要用於對來襲導彈助推段的攔截,目前尚處於試驗階段。該計劃提出後,美國謀求把日、韓、台灣納人TMD,1998年9月,美日達成從1999年度開始合作發展艦載高層戰區導彈防禦攔截武器的協議。國際輿論認為這是美國在亞洲實行軍事擴張的一個嚴重步驟。

此外,美國還注意發展與非盟國以及過去敵對國家的雙邊關係。如:1995年美國恢複與越南的外交關係之後,雙邊關係不斷加強。1997年6月,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越南,提出願意幫助越南進行“異型符合”軍事演習,並表示希望進一步發展雙邊軍事關係。為加強美國與印度之間的“防務合作”,1995年,美國國防部長佩裏訪問印度,與印度簽訂了軍事合作協議,兩國還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1995年6月,美國與巴基斯坦軍事代表團在華盛頓討論了擴大兩國軍事合作問題,這是自1990年以來美巴之間的首次軍事會談。1997年11月,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調整了美巴結盟、重巴輕印的政策,政策重點開始向印度傾斜。

四、美國安全戰略的深刻原因與前景

美國推行咄咄逼人的亞太戰略,有深刻的戰略考慮:

保持和增強對亞太事務的主導權,確保美國主導下的大國均衡。冷戰後,美國於1993年9月提出了用“擴展戰略”代替“遏製戰略”,把實現“全球民主化”確定為美國新的全球戰略的根本目標。1994年7月,又將“擴展戰略”發展為“參與和擴展戰略”,更加突出美國對國際事務的介入和“參與”,反擊退回“美國堡壘”的主張,堅稱隻有“參與”才能“擴展”。該戰略強調美國要利用冷戰後總體有利的國際形勢,加大對國際事務的參與,擴大“自由民主國家大家庭的疆界”,實現美國的獨霸地位。亞太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愈益提高,國際政治中心出現了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趨勢,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將目光集中到亞太地區。當前,隨著亞太地區國際影響倍增,美國日益看重亞太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力爭通過加大在該地區的影響,維護和促進其全球利益。1996年11月,克林頓訪問澳大利亞時強調,“如果亞洲的前途未卜,我們的前途也不會有保障”;“美國不僅過去是、現在和將來也都是太平洋國家”;“在有全球安全問題的全球經濟之中,美國必須對東方和西方一視同仁”。當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是,防止可能對美形成挑戰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出現,有步驟、有計劃地運籌中美日關係,建立有利於美國的大國均勢。

推進亞太各國“民主”進程,培養美國的價值觀念。冷戰結束後,美國提出了“民主和平論”的思想,認為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即使存在爭端,也易於用和平方式解決。世界上“民主國家越多,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小”。在美國有重大利益的亞太地區,美國強調必須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經模式,通過重塑亞洲,加強美在該地區的存在,減少該地區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加強與亞太各國經濟聯係,擴大美國經濟利益。亞太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甚至有人估計亞太地區會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美國官方估計,到2010年,世界經濟總量的1/3將來自亞太地區(不包含美國在內)。目前,亞太地區的日本、中國、香港、台灣等7個國家和地區還擁有世界全部外彙儲備的40%。美國從本國經濟安全著眼,肯定不會忽視亞太經濟的強大吸引力。冷戰後,美國經濟越來越依賴貿易,作為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部分,過去20年商品出口所占份額從5.5%增至11.6%。其中出口的增長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對亞洲的貿易。在70—80年代期間,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出口增長速度比對歐共體的出口快1倍。美國今天同亞洲的雙向貿易占美國全球貿易總額的36%以上。按人均計算,亞洲國家進口的美國商品多於歐洲國家。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出口接近美國對全球商品出口的1/3,美國與亞太國家的貿易額比美歐貿易額多40%。因此,亞洲經濟所提供的貿易和投資方麵的機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維護亞太局勢的穩定,促進美國安全利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安全利益是維護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維護大西洋通道的暢通,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近年來,經過對亞太形勢和美國自身利益的評估,美國認為維護和促進亞太地區的穩定符合美國的利益。但是,美國認為亞太地區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和一些懸而未決的爆炸點,可能破壞亞太形勢的穩定發展,這些可能的爆炸點是: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南中國海、中南半島和東盟。為促進亞太地區的穩定,美國提出防止區域性霸權的興起,推廣“民主”和法治,推動亞太各國間的經貿合作,建立亞太地區的安全體係。

冷戰後美國亞太戰略的調整,圍繞主導亞太形勢的這一戰略意圖展開,是美全球安全戰略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美國稱霸世界的重要步驟。但美國亞太戰略的推行將受到諸多因素的掣肘,不會一帆風順。這些因素主要是:

第一、亞太地區的多極化勢頭深人發展。冷戰後,兩極對抗的分野在亞太地區瓦解,各種力量經過重新分化組合,力量中心呈分散化、多極化趨勢,形成美國、中國、日本、東盟及俄羅斯相互影響、相互借重的多極結構,美國無法單獨主導該地區形勢的發展,難以建立以其為主導的亞太共同體。

第二、美國與亞太各國間的相互依存加深。當前,亞太地區在經濟上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日漸壯大,向美國、歐洲傳統的經濟控製權和有利於歐美發達國家的傳統世界經濟秩序發起挑戰。美國不能忽視亞太各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隨著美國與亞太各國經濟聯係的增強,美國經濟與亞太經濟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美國在強調自身利益時,必須尊重其他國家的利益。

第三、亞太各國的多樣化。在政治上,亞太各國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形成了有別於西方的政經模式。這種政治上的多樣性深深植根於亞太各國文化、習俗和民族傳統的多元化。這使得美國無法在亞太地區推行美國式的價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暴露出亞太各國在金融體係、經濟管理、產業結構等方麵存在的一係列問題,但這絕不是亞太經濟模式的失敗,而是由各種國際、國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待各國內部經濟秩序的整頓更加合理之後,亞太經濟上仍會呈現很強的活力。

第四、美國全球戰略第一重點在歐洲。當前,由於地緣政治、經濟利益、社會製度、曆史傳統和價值觀念等方麵的原因,美國仍把歐洲視作其全球戰略的第一重點。克林頓多次聲稱,美國的命運是“與歐洲聯係在一起的”,歐洲是美國安全利益的“核心所在”。美國對歐政策的目標是推行“建立一個和平、統一和民主的歐洲”。今後一、二年,推進北約東擴、處理美俄關係將是美國全球戰略的優先重點,這使美國無法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亞太地區。

第五、美國與亞太盟國的矛盾仍在發展。近年來,美國雖然采取不少措施加強與日本、東盟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關係,但在共同威脅消失、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日本等更多地從自身而不是集團利益出發去處理國際事務,對美國的獨立性越來越強,特別是日本與美國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的鬥爭日趨激烈。

第六、亞太形勢更加複雜多變。冷戰後,亞太形勢雖在總體上趨向緩和,但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在增強。兩極體製壓抑和掩蓋的民族、宗教、領土、資源爭端紛紛突出出來,亞太地區存在諸多潛在的衝突因素。美在判斷形勢、製定政策的過程中將麵臨更大的困難,其以“世界獨超”自居,到處介入國際和地區事務的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屢遭挫折。

此外,美國國內存在美政府推行亞太戰略的重要障礙,主要是美國社會的右傾化更加明顯,黨派鬥爭更加複雜激烈,各種新孤立主義思潮抬頭,這對克林頓政府在推行全球戰略方麵受到很大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