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太地區大國間的相互製約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本地區的均勢狀態。
冷戰後,亞太地區多極化格局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美、日、中、俄和東盟等五大力量中心構成的相互製約、相互依存的多元結構。五大力量中心紛紛製定了自己的新的亞太安全戰略。美國在冷戰後亞太安全戰略目標就是防止地區性大國崛起以威脅美國的霸主地位。日本的亞太安全戰略目的有三,即由專守防衛轉變為積極防衛,應付大規模災害和周邊地區的衝突及突發事件,建立區域安全機製。俄羅斯的亞太安全戰略是防止被排擠出亞太事務,在東北亞進行安全合作以維護自己東部安全。東盟安全戰略涉及三方麵:支持美國的軍事存在,利用美國的軍事力量維護地區穩定;利用美中日大國之間的矛盾,通過東盟地區論壇增加自身在地區安全問題上的發言權,增加武器進口,提高海空軍戰鬥力。冷戰後中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強調:國防建設服從經濟建設;走精兵之路,采取積極防禦戰略,提高軍隊在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堅持不結盟,通過雙邊和多邊進行亞太安全事務的對話和合作;不允諾放棄武力進行祖國統一,對分離主義進行堅決鬥爭。上述五大力量中心之間的合作與製約為亞太安全與穩定提供了一定基礎,但必須看到它們之間在亞太安全方麵既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矛盾之處,這就可能給亞太安全帶來震蕩和威脅。而且五極均勢又進一步演化,正在形成所謂三極戰略態勢。1996年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建立,美日新安保條約簽訂,美日對TMD的共同研製計劃,加上科索沃戰爭後的美俄對峙局麵,從而形成了中俄、美日、東盟三極戰略格局。這種三極戰略格局的形成對亞太安全的維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有消極作用,因為它並不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之上,而是以實力為基礎,以相互的利益需求為依據而形成,具有不穩定性和危險性。
四、目前亞太地區安全機製處於草創階段,缺乏有效的維護地區安全的機製。
在歐洲,自冷戰時期就有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北約與華約)和全區性安全機製(歐安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歐洲的安全。相比之下,由於曆史的原因,亞太絕大部分國家長期遭受外來勢力的侵略和掠奪,其首要任務是防止外來幹涉,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願犧牲部分主權來建立安全機製;加上亞太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多樣性以及大國之間的微妙複雜關係等原因,亞太地區不大可能形成類似歐洲那樣的安全機製。建立安全機製的努力從冷戰時期就受到各國的冷遇。冷戰結束後,亞太各國雖然對建立安全機製有了一定共識和願望,但困難重重,難以在短時期內有什麼奇跡出現,其最終建立的時間表難以斷定。目前亞太幾個主要國家均提出了建立新的亞太安全保障機製的主張,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有幾個共同點:(1)均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爭取在新安全機製中占據重要地位;(2)日、韓、東盟等國認為美國的軍事存在對維護它們的安全和亞太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3)有些國家主張以歐安會為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到亞太地區的特點;(4)通過主要大國之間的合作與製約,確保該地區的穩定與安全。中國也主張並積極推進亞太安全機製的建立,但中國的主張是:“從本地區多樣化的實際出發,進行雙邊和區域性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安全對話,就有關問題進行磋商,加強溝通與信任”。
由於上述矛盾的存在及矛盾解決的困難,因此,亞太地區建立完整的安全機製道路將是漫長而艱難的。
§§第二章 冷戰後亞太重要力量中心的亞太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