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冷戰後的亞太軍事格局(2 / 3)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近幾年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和應付不測風雲和突發事件,對軍隊進行了現代化建設,這本理所當然,無可厚非,但卻為西方某些人歪曲、誇大,揚言“中國在冷戰後大幅度擴充軍備”,“在亞太掀起一場新的軍備競賽”,攻擊中國“開始具備侵略能力”,正在成為“區域強國”等等。這幾年,中國的軍費確有增加,但與美、日等相比極為有限,中國在亞洲和世界範圍內均屬於低投入型。1997年中國國防費用為811億元人民幣(約合99億美元),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隻有1.03%,而且逐年降低。1980年占4.34%,1985年占2.2%,1992年為1.6%。同外國相比,中國的國防開支尤顯低微。

中國的國防開支僅有美國的1/37、日本的1/4,如按全國人口平均計算,中國隻有6美元,美國則為2743美元,日本也達3000美元。若平分到每個軍人身上,中國僅相當於美國的1/68、日本的1/55.另據外刊統計,新中國建立後40餘年的國防開支隻抵美國1991年一年的軍費開支。“中國軍隊人數占世界11%,軍費隻有0.6%,軍費在亞洲排在日、韓、印、沙特、伊拉克、伊朗、台灣之後,與以色相列當”。這裏還應補充的是,中國新增的國防費用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用來保障和適當改善軍事人員的生活條件(提高工資、津貼等),花在武器更新上的錢很少。同時這期間中國還裁軍100萬,此後,又要在3年內裁去50萬,顯然,“中國擴軍”之說是沒有根據的。西方還有意誇大中國出口軍火的實情說,中國“出口武器和軍事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擴大勢力”。這同樣不符合事實。中國出口武器和軍事技術從來都堅持必須有助於有關國家提高自衛能力,不損害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不利用軍售幹涉別國內政的三項原則。中國對軍火輸出數量有限,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1992年年鑒統計,從1987—1991年的5年間,一些主要國家武器出口總值分別是:美國613億美元、前蘇聯599億美元、法國112億美元、英國90億美元,而中國隻有78億美元,隻占世界總額的5%。據美國《今日美國報》載文說,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武器供應者,在目前的市場中占有60%,即在500多億美元的總額中,美國出售的價值達360多億美元。

與上述論調相反,許多亞洲國家甚至西方內部也對此表示疑義。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吳作棟評論說,西方媒介對中國的宣傳是不公平的,美國等宣傳“中國威脅”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答記者問時指出,他看不出“在哪方麵中國的威脅比美國更大”。泰國陸軍總司令說,盡管中國軍事力量不斷加強,而且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在斯普拉特利群島(南沙群島)上的爭吵不斷,但是,“中國大陸不會對該地區其他國家構成威脅”。日本高層官員對此也有不同看法,官房長官河野明確表白:“中國增加軍費並未超出防衛需要”。東京國立大學教授、日本對華政策智囊岡部達味也撰文駁斥說,美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在亞洲占有軍事優勢地位,該地區不僅無“力量真空”而言,而且中日兩國也不可能“填補真空”,僅從技術落後這一點看,中國要“填補真空”就將遇到比日本更多的製約。甚至太平洋部隊司令在美國和菲律賓一次防禦委員會會議之後也說,美國不存在力量真空,美國將繼續維護亞洲安全,“我看不出更多的來自中國方麵的威脅。他們加強軍事力量是軍隊結構調整的一部分”。

亞太地區國家加強本國軍事力量的作用有兩方麵:一方麵有利於地區軍事力量分散化的進程,促進了地區多極化發展趨勢;提高自主國防能力,對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政策推行有一定的抵製作用。但另一方麵,我們也應看到各國軍事力量的加強給亞太地區增加了新的不穩定因素,有可能導致地區爭端和武裝衝突,也為建立區域安全機製設置了一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