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冷戰後的亞太政治格局(1 / 3)

亞太政治格局包括亞太地區在世界範圍內所處的地位,以及亞太地區內各主要政治力量在該地區內所處的地位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亞太地區在世界的政治地位

自70~80年代以來,東亞“四小龍”經濟騰飛,東盟和中國的經濟也開始持續高速增長,人們普遍認為亞太巳開始崛起,並把它作為一種與歐洲、北美並駕齊驅的經濟力量,歐美亞三角鼎立局麵已經或正在形成。

與亞太經濟崛起的同時,亞太政治上崛起也初見端倪。其最明顯的標誌是1996年3月在泰國曼穀召開的亞歐會議。會議以東盟七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為一方,以歐盟十五國為另一方,這是世界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亞洲和歐洲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聚會。會議強調要建立麵向21世紀的亞歐新型的建設性的長期穩定和平等的夥伴關係,所有會議的參加者都接受亞歐雙方彼此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並協調一致初步建立起亞歐洲際常設性對話合作機製。值得注意的是已列入西方發達國家的日本首次作為東亞國家平等一員而出席會議,而美國卻被完全排除在會議之外,會議始終不受美國的幹擾。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重大的意義:

1.標誌亞太政治上開始崛起。“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東亞在政治上真正站起來了!”長期以來,東亞是歐美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對象,一百多年來,東亞無論是在經濟方麵,還是政治方麵,都處於奴從地位。自東亞經濟迅猛發展,經濟勢力突飛猛進後,亞太國家已不僅僅滿足於自身經濟發展,而且開始追求本國乃至本地區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亞歐會議的召開,不僅開創一亞歐關係的新時代,使亞洲與昔日的奴役主人平起平坐,而且也是國際關係史上一件具有重大裏程碑意義的劃時代的大事。

2.標誌著世界三級格局開始誕生。隨著冷戰的結束,兩極格局已被打破,世界各國和地區集團正在重新組合。亞歐會議的召開,使世界的亞、歐、北美三級格局初見端倪。德國前總理科爾說:“歐洲——亞洲——美國三角關係變得更加活躍,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美國報刊說:“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以及將給世界帶來巨大變化的另一個時代的開端……在這個時代,正在崛起的東方將獲得能與北美和西歐匹敵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這種力量(其中大部分都已形成)不僅能使亞洲人對他們本地區施加影響,而且還能使他們對整個世界施加影響”。美國一權威雜誌評論道,“21世紀,東方將會崛起,其力量之大足以打破西方對世界支配地位的壟斷。”東亞將與美國人和歐洲人平起平坐”,“擁有同等發言權”。顯而易見,東亞不僅在國際經濟格局中與北美、歐洲三足鼎立,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力量中心,而且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同樣也將有可能形成與歐美並駕齊驅的戰略中心,從而將大大改變世界的麵貌和曆史進程,使幾百年來歐美主宰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局麵徹底結束。政治上的崛起需要以經濟振興為基礎,同樣,經濟上的崛起需要政治上的保證,沒有政治上的崛起,東亞的崛起就是不完整的,而且是不可靠的。

3.有利於亞歐的理解、交流和共同發展。亞歐之間,由於長期的殖民主義在雙方之間留下的創傷和懷疑阻礙了相互之間的信任和理解。以這次會議為開端,兩大洲國家和人民會通過接觸、交流,增進理解,建立信任,形成平等的、友好的夥伴關係,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當然,對於東亞在政治上的崛起應該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必須看到,從亞歐美戰略大三角關係中,東亞這一政治力量目前尚不如歐美兩大力量那麼明確,那樣強而有力,在這世界政治舞台上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整體或以一種聲音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也還不夠顯著。就是說,“東亞要真正成為有實際意義、能夠發揮強有力作用的世界格局力量中心,看來還有待時日,還需要走很長一個過程”。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1.東亞在組織上沒有一個有形的實際載體。歐洲力量中心載體是歐洲聯盟。歐盟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已形成一個以主權國家為基礎、具有超國家超民族的經濟和政治集團,並成為全歐洲的力量中心。雖然歐盟內部尚存在種種矛盾,但歐盟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集團正在向機製化的政治集團發展,這已為世人所公認。北美有北美自由貿易區作為其經濟和政治載體,正在並將發揮其力量中心作用。但是東亞情況卻大相徑庭,東亞經濟集團尚未形成,有的僅是一些構想,在經濟上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組織,政治上更無從談起。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並不能成為東亞政治經濟組織載體,原因是:其一,成員的多樣性。既有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有正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既有主權國家,也有地區經濟;既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每年2萬多美元的北方國家,也有每年僅幾百美元的南方國家;曆史、文化、宗教、習俗也存在很大差異。“這就決定了亞太地區存在著多種政治、經濟製度和觀念形態,構成了多姿多彩的畫麵。”亞太經濟合作的基礎,“不是共同的價值觀念,不是共同的文化傳統或發展模式,而是各國和地區共同的經濟利益。”其二,亞太經合組織內機製不健全,存在許多爭議,如實施貿易投資自由化方式問題,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主張以“可比性”原則為基礎采取集體行動,以防止有的成員“免費搭車”,中國和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則認為應根據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以自主和單邊行為為基礎;關於“非歧視性”原則,美國反對在APEC內部適用這一原則,也反對將這一原則運用於其他國際組織;在“全麵性”原則方麵,日本和韓國等主張將農業這一“高度敏感部門”排除在自由化進程之外,受到“特殊待遇”,而美國等國則主張不應設立實現自由化的例外物。

2.在東亞地區目前尚未形成主導或核心作用的國家或組織力量。歐盟是以歐洲聯盟委員會為核心,盡管英法徳三大核心國家矛盾重重,但基本一致對外。北美自由貿易區無疑以美國為主導力量。東亞則相反,沒有一個為東亞各國所公認的主導力量,而且亞太主要力量為爭奪主導權相互之間又矛盾重重。美國一直想主導和操縱APEC,美國的意圖是:通過APEC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形成亞太自由貿易圈,據此與歐盟相抗衡,以便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美國發起西雅圖會議並在會上竭力推銷它的主張和觀點,引起東亞發展中國家的警戒。尤其是東盟對美國企圖主導APEC十分反感,擔心美國按北美自由貿易區模式,以條約形式約束APEC各成員國的行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東盟各國更重視東南亞和東亞的經濟聯合,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建立“東亞經濟論壇”,得到東盟各國的積極支持,但遭到美國的堅決反對,這足見美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美之間也存在深刻的矛盾,雙方都極力想充當亞洲的霸主。亞太地區正呈多極化且相互之間矛盾與合作並存的態勢,形成不了強有力的地區組織。亞太地區如果沒有核心力量來“與亞洲各國共同維護地區局勢的和平與穩定,維係亞洲政治上的一致性和自主性,推動逐步形成文化價值觀和認同感,那麼,亞洲的政治崛起將是難以實現的。就目前而言,上述條件和標誌還不能說已經具備或形成了,至少在近期內其前景不容樂觀。”

3.亞太地區政治局勢尚有許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幾個大國之間關係仍不穩定,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俄日及美俄關係等都處在調整和重新定位時期;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南海及其他諸多領土、領海、邊界、資源等諸多複雜矛盾、爭端,均嚴重影響亞太地區的穩定和協調機製的形成。

二、亞太地區的多極化格局

亞太地區早在冷戰後期出現了美蘇中日四極格局的雛形,呈現出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當然,此時的中日兩極遠不能與美蘇相比,各自甚至構不成完整的一極。中國經濟上依然薄弱,隻是在政治上成為美蘇爭霸世界的一個籌碼,而日本隻是經濟上形成與美蘇較量、政治上基本上受製於美國。冷戰後情況則發生了巨大變化,多極化的格局才開始在真正意義上出現並逐漸形成。

(一)美國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亞太許多事務中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冷戰後,美國力量雖有削弱,但就綜合國力而言,美國仍然居世界首位,非其他國家可比擬,在短期內也無任何國家可以取代。從地緣政治上看,美國是兩洋國家,太平洋沿岸是美國新興重要的工業、教育、文化等地區;美國在西太平洋占有許多軍事基地,控製太平洋上諸如中途島、關島等許多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冷戰後,美國推出了新的亞太戰略,到目前為止,雖有調整,但其主要內容基本沒變,即:把安全問題作為其戰略的出發點和基本點;以經濟利益作為其優先解決的重要課題;以民主人權為手段,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麵全麵介人亞太事務;美國加強與日本、韓國、泰國等盟國之間的關係,並改善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在亞太地區擴大美國的影響範圍,力爭把亞太事務納入美國主導的軌道內。在此戰略指導下,美國利用其冷戰後的優勢地位無論在亞太的雙邊關係、多邊關係還是地區熱點問題上都發揮了巨大的影響作用:

1.在雙邊關係方麵,美日關係近年兩國之間矛盾雖增多,但美日關係就其密切程度而言,是亞太各大國關係中最重要的夥伴關係;日本要實現其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尤其需要美國的支持;美俄雙方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分歧、對立加劇,美國依然是俄羅斯處理對外關係事務的首要對象;中美關係是亞太政治格局中最為重要關係,處理好與美國的關係仍然是中國外交中的最重要的事務;美國是東盟的傳統盟友,東盟大多數國家都把美國繼續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看作是東南亞地區實現和平與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新加坡外長賈古瑪就說過,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三大支柱:區域合作、務實政策和美國的影響。

2.在多邊關係中,美國力爭主導地位,如在亞太經合方麵,發起西雅圖會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試圖把亞太事務主於美國控製之下;在亞太安全事務方麵,堅持霸權穩定論,認為維護地區安全就要有人出麵領導,在亞太乃至全球,唯有美國“有意誌、也有能力”領導地區和全球安全事務,所以領導作用是美國“義不容辭的責任”。甚至企圖在亞太地區積極推行其戰區導彈防禦計劃,以便進一步稱霸亞太。

3.在亞太熱點問題上,美國向來重視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就戰術而言,駐屯在日、韓的美國空軍基地,是美國在亞洲的最前哨基地,其部署在韓、日境內的飛彈,射程可以達到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所有的重要目標,因此韓國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務,不論在攻擊上或防禦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美國主導下,解決了朝鮮半島的核問題,近來美國又主持了朝鮮半島問題的四方會談。美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目標是:“一個無核半島、朝鮮和韓國對話和履行各種保障條款規定和義務等。”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長期插手、幹涉,可以說台灣問題的造成在極大程度上與美國的政策有關。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重要、且最能影響兩國關係的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講,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離不開美國的作用。

(二)日本是亞太地區多極格局中舉足輕重的一極。近年來,隨著自身的經濟勢力日益增強及亞太格局的轉變,日本加快了其邁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步伐,在亞太地區事務中的作用日益上升,發言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