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冷戰後的亞太經濟格局(1 / 3)

所謂亞太經濟格局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亞太地區在世界總體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二是指亞太地區內部各國家地區的實力對比及在該地區的地位與作用和相互呈現出的局麵。

一、冷戰後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亞太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濟高速增長、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外貿規模和投資的擴大、金融實力的增強以及區域經濟合作的加深等諸多方麵。

(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將成為21世紀經濟增長中心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東亞在1980—1989年間經濟增長率為年均7.9%,高於其他發展中地區。

1991—1994年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東亞基本保持了年均7.7%的髙速發展。

從發展趨勢看,東亞經濟發展速度在下一世紀最初25年將有所減緩。經濟學家研究表明,一般發展中經濟起飛後持續高增長期為25年左右。可以預見,除日本、“四小”外,大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在21世紀最初10年至15年仍將處於持續增長時期,可保持6%左右的速度發展。

(二)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人均收入不斷增長,東亞將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心之一。

據世界銀行報告,1992年東亞地區10國和地區(日本、中國、四小、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國內生產值合計為51550億美元,美國為6.9萬億美元、西歐為6.1萬億美元。東亞已近達美國和西歐經濟規模的90%。②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將會不斷增加。據估算1994年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GDP共1.5萬億美元,占全世界23.1萬億美元的6.5%,到2000年將達2.4萬億美元,占全世界29.4萬億美元的8.2%;到2010年則達4.7萬億美元,占全世界41.5萬億美元的11.3%。另據幾種國際權威統計資料,亞太地區各類國家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三)外貿規模迅速擴大,東亞將成為21世紀全球貿易的主要市場之一。

據統計,1960年日本、中國、“四小龍”及東盟四國共10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額為117億美元,進口貿易額為128億美元,分別相當於美國的56.89%和78.1%;而到1992年這1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貿易額上升為8030億美元,進口貿易額上升為7823億美元,分別較美國的出進口貿易額多90.83%和41.85%。

1992—1995年世界出口貿易排序表上前15名中有6個是東亞國家和地區(日、香港、中國、新加坡、韓國和台灣)。據世界銀行資料,東亞8個高增長經濟體(日、韓、台、香、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的出口額占世界出口額在1965年為7.9%,1980年增長到13.1%,到1990年已上升到18.21%。其中製成品出口增長最快。1965年為世界出口總額的9.4%,1980年為17.3%,1990年上升到21.3%。這表明東亞商品生產結構的重大變化,即逐漸由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開發技術密集度高的產品上。70年代東盟的出口中,農礦產品比重均在90%以上,但到90年代初已下降至40%以下,製成品升至60%以上。

東亞貿易額在今後10年也將繼續保持高增長速度,據世界銀行統計,到2000年,東亞的進口額預計將增加到145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6倍,歐盟的72%,或除歐美之外世界各地進口額的總和,屆時世界進口增長的35%—45%將來自東亞地區。另據世界銀行統計預測,1994—2003年,經濟出口額年均增長大約為8.5%。美國與東南亞的貿易額將繼續擴大,從而刺激東亞發展中經濟的貿易的增長。

(四)吸收外資數額迅速增加,東亞將成為21世紀世界投資中心之一。

近20年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呈下降趨勢,但對東亞地區的直接投資卻仍在不斷擴大。發達國家在東亞的投資份額已由70年代的23%上升到90年代初的60%左右。美國在1989—1992年間對東亞的直接投資增長幅度近60%。它對東亞的直接投資占其對外投資中的份額近1/3.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亞洲是全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地區,1993年亞洲吸收的外資占世界總額的40%,是1991年的兩倍。另據美國商務部的研究報告,1989—1991年間,美國企業在亞洲的平均投資收益為23.3%,遠遠高於在24個發達工業國的平均收益率的12%,也高於全世界平均投資收益率的17%。日本在東亞投資占據重要地位,1995年其投資占海外投資的37.5%。爭相到東亞投資的外資投資商資金數額猛增,90年代中期占全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13%,約占全部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額的60%。以1993年為例,全世界的直接投資額為1940億美元,其中4成(776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而這部分中近6成(454億美元)集中投向東亞。外資的大量引入,促進了東亞地區生產的發展,使產業結構不斷開放和出口的擴大。東亞地區在吸引外資方麵有三個特點:1.投資對象由初期主要投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而後轉向東盟和中國,在上述465億美元中,中國占60.6%,東盟占33.9%,亞洲“四小”占5.5%。2.投資領域由開初主要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商業,後來逐漸轉向先進技術產業部分及基礎設施和服務業。3.投資來源除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日、美、歐洲外,東亞內部新興工業化國家直接投資數額也迅速增加。1993年對中國直接投資中,有62.8%是從香港流入的,台灣流入大陸的占11.4%,日本流入占4.8%,美國流入占7.5%。

(五)金融實力大大增強,東亞將成為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金供應地之一。

據統計,1969年底,世界100家大銀行中,東亞地區占20家,資產額為1020億美元,為100家大銀行資產總額的17.2%,少於美國資產額的17.7%。但到1992年底,世界100家大銀行中,東亞地區增加到31家,資產總額為66390億美元,為100家大銀行資產總額的43.8%,比美國多39%。從東亞黃金外彙儲備看也大幅度上升,1970~1990年間,黃金外彙儲備額由87億美元上升到2330億美元,占世·界黃金外彙儲備總量的比重由9.4%上升到20.26%。目前中國、新加坡等亞洲10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外彙儲備已增加到接近日美歐7個發達國家水平,1996年6月已高達4500億美元,是7個發達國家合計額的85%的規模。外彙儲備年增長200億美元以上。

從儲蓄率看,歐美儲蓄率近10多年中大幅度下降,1970年到1980年除日本外的六大工業國的平均儲蓄率(儲蓄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大約為13%,但到1990年已下降至8.1%以下,相反,東亞地區(不包括日本)的儲蓄率卻由60年代中期的16%,上升到1993年的36%。全球銀行儲備金的41%來自東亞7個主要國家(1980年時隻占17%),與發展中國家比較,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儲蓄率和投資率均較高,而且在占國民總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亞太主要國家及組織在亞太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國與日本在亞太地區經濟結構中居主導地位。

這種主導地位表現在經濟規模、市場吸收能力、資金實力、科技水平、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作用等諸多方麵。

1.就經濟規模而言,本世紀末至下世紀初,美、日仍將是亞太乃至世界一、二號經濟強國。以國民生產總值計,美國1970年為9927億美元,1980年為26261億美元,1990年為52008億美元,1995年為66380億美元,1999年將達7.9萬億美元;日本1970年為2031億美元,1980年為10358億美元,1990年為28899億美元,1999年為47723億美元。美、日兩家如此大的經濟規模,亞太其他任一個國家在短期內將難以趕上。

2.就市場吸納能力和對東亞貿易作用而言,美、日擁有吸收亞太地區產品的最大市場。美國是東亞發展中經濟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後十幾年隨著美國經濟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美國與東亞夥伴貿易額將繼續擴大,1992年美國外貿總額為9809億美元,對APEC占54.4%,其中對東亞占35.5%。1993年與東亞貿易額占美國外貿總額的35.2%,2000年則增至37.6%。日本對亞洲“四小”和東盟進出口貿易的總體水平與美國接近,1990年貿易總額達到1292億美元,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